[实用新型]智能低压无功补偿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62553.1 | 申请日: | 2011-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7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韩会涛;刘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科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H02J1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1114 山东省莱芜市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低压 无功 补偿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用配电监控单元进行控制,通过监测负荷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过、欠压情况,对多级电容器进行分相投切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商业和住宅用电量的不断增大,如空调、冰箱等电器产品主要以小型电动机为动力,需要消耗大量的无功功率,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对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减少电压损失,提高配变利用率,但无功补偿如何设计,设备运行寿命如何保证,运行维护是否合理,既要考虑经济投资,又要达到目标效果,采用配电监控单元进行控制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集负荷监测、数据采集、无功补偿控制与一体,对于降损节能是传统的补偿装置难以胜任的,该装置成本低,可靠性高,工作维护量少。随着现代嵌入式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是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早期的嵌入式系统硬件核心是各种类型的8位和16位单片机,而工业级32位ARM内核MPU以强大的处理处理能力逐步占据高端市场,嵌入式系统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模块化设计、组网简单、运行可靠、运行费用低的智能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包括低压分相补偿箱体、刀熔开关、低压熔断器组、智能复合开关组、电容器组和配电监控单元,配电监控单元包括中央控制MPU、电源模块、信号采集模块、自检模块、无功补偿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通信模块、报警模块、防盗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各模块分别与中央控制MPU的数据总线连接;在低压补偿箱体内,刀熔开关一端与电网侧连接,一端与低压熔断器组连接,智能复合开关组一端与电容器组连接,一端与低压熔断器组连接,配电监控单元与智能复合开关组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信号采集模块得到电网中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正反向有功/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数据,采集到的信号经中央MPU分析后可得出瞬时功率、累计电量的、电压合格率统计、功率因数合格率统计、谐波计算等结果,对于异常、越限的统计分析机构,处理器发出报警信号至报警模块,由报警模块向相关人员发出告警数据;存储模块可存储实时数据和当前数据及各种曲线数据;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完的数据通过通信模块以无线网络发送给主站计算机;人机交互模块可对重要参数进行现场修改及对信息的查询;自检模块能对配电监控单元主板、I/O板、通信模板、时钟异常进行自动诊断,并支持远程升级终端软件,具有自检和自恢复功能;无功补偿控制模块可按设置的目标功率因数值对电容器组进行自动投切,实现无功功率就地平衡;防盗模块采用独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配电监控单元组成一个整体,按照简单,功耗低,可对非法接近该装置的人员给予警告。
本实用新型配电监控单元还设置有红外/RS232接口模块,通过该接口可以与PC机和手机进行通讯,完成编程、参数设置和抄表,也可对配电监控单元各类信息进行查询;所述的中央控制MPU为采用工业级32位ARM内核的MPU,其数据处理能力强;所述的人机交互模块包括键盘和LCD显示屏;数据存储模块为FLASH闪存,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通信模块为基于GRPS网络的Mode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替代目前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可实时在线监测、控制各种电参量,实现按需进行补偿,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中:1.信号采集模块,2.无功补偿控制模块,3.人机交互模块,4.通信模块,5.防盗模块,6.数据存储模块,7.报警模块,8.配电监控单元,9.自检模块,10.电源模块,11.电网,12.刀熔开关,13.低压熔断器组,14.智能复合开关组,15.电容器组,16.低压分相补偿箱体,17.中央控制MPU。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科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莱芜科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25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