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仔猪专用恒温箱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61981.2 | 申请日: | 2011-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5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仁金;濮存全;储亮;单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旺都畜牧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1/03 | 分类号: | A01K1/03;A01K1/03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仔猪 专用 恒温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禽养殖保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仔猪专用恒温箱。
背景技术:
在猪的一生中,仔猪阶段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效率最高,若仔猪养得好,成活头数多,母猪的年生产量就高。仔猪断奶时体重大,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就快,育肥期就会缩短,出栏率就会得到提高,商品猪的生产成本就低。但新生仔猪体内能量储备不多及能量代谢的激素调节功能不全,对环境温度下降极为敏感。新生仔猪体型小,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且又缺少浓密的被毛以及皮下脂肪不发达,故处于低温环境中体温散失较快而恢复较慢,出生仔猪在产后6小时内最适宜的温度为35℃左右,2日内为32~34℃,7日龄后可从30℃逐渐降至25℃,当温度较低时,仔猪因腹感温度不均或不够易引起腹泻现象。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仔猪专用的恒温箱:如木制式、水泥制品,但这些材料的恒温箱容易孳生细菌,无法清除。而且目前的恒温箱大多采用一体式的电热板,不易维修,出现故障只能丢弃,增加成本。目前的恒温箱不具备温度控制功能,需要饲养者时刻关注箱内温度,不仅给饲养者带来麻烦,还会影响仔猪的成活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仔猪专用恒温箱,它结构科学合理,具备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功能,不仅减轻了饲养者的负担,更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增加猪场效益。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恒温箱体、红外加热管、测温电阻、控制装置、显示器及操作面板和热管,恒温箱体内侧上端设置有红外加热管,其内侧左端设置有测温电阻,恒温箱体下端设置有热管,其一侧内部设置有控制装置,恒温箱体左侧外部设置有显示器及操作面板,红外加热管、热管均与控制装置连接,测温电阻和控制装置均与显示器及操作面板连接。
所述的恒温箱体内部底面设置有防滑垫,恒温箱体上端设置有除湿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显示器及操作面板上的操作面板来设定恒温箱体内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红外加热管、热管加热,当恒温箱体内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红外加热管停止加热;当恒温箱体内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红外加热管继续加热,热管可对恒温箱体进行保温,箱体内部的湿气通过其顶部的除湿口逸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科学合理;
2、具备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功能;
3、不仅减轻了饲养者的负担,更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4、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增加猪场效益;
5、改善乳猪胃肠功能,保护仔猪小肠粘膜;
6、规格较多,适合猪、狗、兔等畜禽养殖保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恒温箱体1、红外加热管2、测温电阻3、控制装置4、显示器及操作面板5和热管6,恒温箱体1内侧上端设置有红外加热管2,其内侧左端设置有测温电阻3,恒温箱体1下端设置有热管6,其一侧内部设置有控制装置4,恒温箱体1左侧外部设置有显示器及操作面板5,红外加热管2、热管6均与控制装置4连接,测温电阻3和控制装置4均与显示器及操作面板5连接。
所述的恒温箱体1内部底面设置有防滑垫,恒温箱体1上端设置有除湿口。防滑垫可防止仔猪滑倒,除湿口可有效地排除箱体内的湿气。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显示器及操作面板5上的操作面板来设定恒温箱体1内的温度,控制装置4控制红外加热管2、热管6加热,当恒温箱体1内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红外加热管2停止加热;当恒温箱体1内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红外加热管2继续加热,热管6可对恒温箱体1进行保温,箱体内部的湿气通过其顶部的除湿口逸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科学合理,具备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功能,不仅减轻了饲养者的负担,更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增加猪场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旺都畜牧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市旺都畜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19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