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泪小管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61801.0 | 申请日: | 201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7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沈素民;李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F9/007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泪小管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外科手术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泪小管支撑、导通的泪小管支架。
背景技术
人的眼角和鼻腔之间有一个管道,叫做泪道,从上到下由泪小点、泪小管管体、泪总管、泪囊、鼻泪管组成,其功能是引流泪液。如果泪道因为狭窄、炎症、外伤等原因发生堵塞,眼泪引流受阻,大量的泪液蓄积在泪囊内,就会引起细菌的大量孳生,从而导致慢性泪囊炎,经泪道内窥镜检查发现,泪道术后复发的原因以肉芽和增生为主,亟需及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外伤急症之一,手术吻合断裂的泪小管是治疗该急症的惟一方法。目前报道的泪小管吻合术方法多种,泪小管支撑物也有腰麻管、硅胶管丝线等各不相同。
泪小管断端呈白色的环状组织,用腰麻管作泪小管支撑物有很多弊病,腰麻管较硬较细,泪小管断端不易靠紧及缝合,而且给内眦部对应缝合也带来困难,置管后会发现引起泪点外翻、泪小管撕裂。硅胶管虽软,但不易置管,容易滑脱。
由于泪小管特殊的生理结构,其管腔细且内部没有骨骼支撑,手术置管后,极易生长肉芽、疤痕等软组织造成堵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泪小管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
所述支撑管上设有球囊。
所述支撑管一端设有喇叭口。
所述支撑管的两个端口分别设有一个喇叭口。
所述支撑管的外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突起颗粒。
所述支撑管上设有倒刺。
所述支撑管上设有穿引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一体成型制得,制作简便,整体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2、本实用新型可对泪小管管体起到全程支撑扩张引流作用;
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得药液的冲洗作用更有效,可以直接冲洗化脓病变部位,使药液的施加集中,可以直接有效到达炎症区域;
4、本实用新型的可以防止伤及角膜,避免了引起病变以及置管后的不适病症,有效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5、在安置本实用新型的泪小管支架时,可将牵引线的末端系于泪小管支架末端的穿引线孔,就可将本实用新型的泪小管支架顺利送至指定位置,高效安全。
6、本实用新型的泪小管支架可广泛适用于炎症引起的堵塞,作为外伤导致泪小管断裂的主要手段,能够发挥支撑、搭桥的功效,大大提高手术的永久成功率。
7、本实用新型的泪小管支架置管容易,手术风险小,可采用埋线方式固定,其上可设置倒刺、球囊以及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能有效防止滑脱和堵塞,
8、本实用新型的泪小管支架可适用于泪小管再造和泪点再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支撑管、2为球囊、3为喇叭口、4为突起颗粒、5为倒刺、6为穿引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支撑管1上设有球囊2。
如图2,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支撑管1一端设有喇叭口3。
如图3,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支撑管1的两个端口分别设有一个喇叭口3。
如图4,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支撑管1的外壁上设有二个对称的突起颗粒4。
如图5,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支撑管1的外壁上设有多个不对称设置的突起颗粒4。
如图6,一种泪小管支架,它包括支撑管1,所述支撑管1为两端贯通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支撑管1上设有倒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18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