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信号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60045.X | 申请日: | 2011-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4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宋岱卿;张存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647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董惠石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龟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信号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定位座的信号连接器,该定位座包括一第一定位板及一第二定位板,能通过相互嵌合包覆住多支连接端子的连接段,以抑制该等连接端子的阻抗,并提升该信号连接器的传输品质。
背景技术
信号连接器(Connector)泛指所有应用在电子信号及电源上的连接元件及其附属配件,是所有信号的桥梁,其品质会对电流与信号传输的可靠度产生影响,且亦与电子系统运作息息相关。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发达,信号连接器已成为各类电子终端装置上不可或缺的配备,而业界亦已能研发出一种同时供多个连接器插头插接的信号连接器,该信号连接器不仅能令各类电子终端装置的体积朝更精巧的方向迈进,同时也能节省业者在制造上的成本。
请参阅图1所示,其是一公知信号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座体(图中未示)、两舌板10、11、多支第一连接端子13、130、多支第二连接端子15、150、一定位座17及一金属壳体(图中未示),在此特别一提的是,为避免图面过于复杂,在图1中已省略该金属壳体及该绝缘板体,期能更明确地表达该公知连接器的技术重点,合先陈明;复请参阅图1所示,在该信号连接器1中,该舌板10的底面凹设有多道凹槽(图中未示),且其一端面上延伸设有两插接板101,以令该舌板10能插接至该绝缘座体的一侧面上,该等第一连接端子13的接触段固设于该舌板10中,其连接段由该舌板10的一端面延伸而出;各该第二连接端子15的接触段分别放置于各该凹槽中,其连接段由该舌板10的一端面延伸而出,且该第一连接端子13及第二连接端子15皆被弯折,使其连接段分别与接触段成一预定夹角(如:90度),另外,由于该舌板11、该等第一连接端子130及该等第二连接端子150组装至该绝缘座体上的方法类似于该舌板10、该等第一连接端子13及该等第二连接端子15,故在此便不再赘述;请参阅图2所示,该定位座17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171,令各该第一连接端子13的连接段分别能穿过各该固定槽171,以防止受外力而弯折。
承上,该信号连接器1中的舌板数量虽能因应欲插接的连接器插头数量而改变,以便该信号连接器1能同时连接多个电子装置,同时,各该第一连接端子13及第二连接端子15的底端必须与一电子终端装置的电路板相连接,以传递电子信号,因此,距离该电路板最远的舌板10,与其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13的长度势必得设计成较长的尺寸,方能与该电路板电气连接,然而,该等第一连接端子13的长度越长,在传输资料上的阻抗也将越大,进而影响到该信号连接器1在使用上的品质,请参阅图3所示,其是该信号连接器1上的第一连接端子13的阻抗分析图,其中,图中的纵轴代表阻抗大小的欧姆值,横轴为测试电波在该等第一连接端子上传递的时间,图上所标明的粗横线对应于纵轴上105欧姆的位置,该数值为该等第一连接端子13在传输资料时,不会影响信号连接器1使用品质的阻抗容许上限,由图3可知,该测试电波在各该第一连接端子13中传递时,其需承受的阻抗常会超出可容许的上限,进而影响到该信号连接器1的传输效果,非常不理想。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信号连接器,使其不仅能同时供多个电子装置插接,且该等第一连接端子不会因为长度过长的问题,造成阻抗过大且对传输品质产生影响,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公知信号连接器中连接端子长度过长,使资料在传输时承受的阻抗过大,进而影响到信号连接器传输效果的问题,设计人凭借丰富的实务经验,并经过多年研究与测试后,终于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信号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连接器,其能通过特殊的定位座结构,令业者在制造信号连接器上能更为精确地控制该等连接端子的阻抗,并提升传输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00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