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8066.8 | 申请日: | 201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9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方南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7/00 | 分类号: | H04N17/00;H04N21/442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潘中毅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机顶盒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顶盒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
背景技术
机顶盒是一种依托电视终端提供综合信息业务的家电设备,其能够使用户在现有电视机上观看数字电视节目,并可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数字化娱乐、教育以及商业化活动等。
机顶盒在生产完成后,需对机顶盒的网络模块等功能模块进行测试,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缺陷,是否为合格产品。现有的对机顶盒各功能模块的测试是采用电脑PC等设备完成的,而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功耗也较大的电脑PC使得进行机顶盒测试的成本较大,且不便于携带,降低了测试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可低成本且简单方便地实现机顶盒的测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包括:
以太网控制芯片和以太网接口模块;
根据预置的配置信息对待测机顶盒进行测试的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是通过所述以太网控制芯片和所述以太网接口模块与待测机顶盒数据连接以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输出模块,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接,其输出所述微处理器对待测机顶盒的测试结果。
进一步地,还包括:存储器,与所述微处理器和所述以太网控制芯片相连接,其中预置有配置信息供所述以太网控制芯片建立微处理器与机顶盒的数据连接,并供所述微处理器根据配置信息对机顶盒进行测试。
进一步地,还包括:串口通信模块,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接,其建立外部配置主机与所述微处理器之间的数据连接,所述外部配置主机通过所述串口通信模块向所述微处理器配置相应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具体包括:
存储包括本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待测机顶盒的IP地址、数据应答时间的配置信息的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或
提高所述微处理器的数据传输速度,进行TCP/IP协议处理,作为输入输出缓冲的静态随机存取内存。
进一步地,所述以太网接口模块通过网线与待测机顶盒的网络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包括:控制外部显示器显示测试结果的显示控制输出模块;和/或控制外部蜂鸣器报警的报警控制输出模块。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价格低廉,体积较小的微处理器以及相应的外围电路构成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简单方便地完成机顶盒的测试,且便于携带,避免了采用电脑PC所带来的体积较大不利携带、成本较高、功耗较大的问题,提高了测试效率,仪器易于实现,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该便携式机顶盒测试仪包括:微处理器1,以太网控制芯片2,以太网接口模块3以及测试结果输出模块4,其中,
所述微处理器1用于根据预置的配置信息对待测机顶盒进行测试,所述微处理器1是通过所述以太网控制芯片2和所述以太网接口模块3与待测机顶盒数据连接以进行测试。
所述测试结果输出模块4,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接,其输出所述微处理器对待测机顶盒的测试结果。
具体的,所述以太网控制芯片2为一专用芯片,其用于完成所述微处理器1和待测机顶盒的网络通信模块之间的协议转换,所述以太网接口模块3中可包括RJ-45接口等,并通过网线与待测机顶盒的网络模块相连接,以便于所述以太网控制芯片2能够通过所述以太网接口模块3与待测机顶盒进行通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80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主动均衡模组的制作工艺
- 下一篇:打线装置及排除不良焊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