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57222.9 | 申请日: | 2011-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69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凌正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框架,特别是一种厚度较薄的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框架。
背景技术
笔记本型计算机的设计一向以短小轻薄作为诉求,但是进行设计时负责显示功能的屏幕厚度受限于目前传统工艺与显示模块的厚度,已变成难以再突破的技术瓶颈。
如图1所示,图1为关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显示装置的一先前技术的侧面剖视图,显示装置1a包括外框11a、显示模块12a以及内框13a,其中显示模块12a设置在外框11a及内框13a之间。在先前技术的设计中,外框11a的厚度h1约0.8毫米,显示模块12a的厚度h2约3.6毫米,内框13a的厚度h3约1毫米,且在外框11a与显示模块12a之间相隔一间隙15a,间隙15a的厚度h4约0.4毫米,因此显示装置1a的总厚度约为5.8毫米,上述各组件的厚度几乎已为现有组装或材料的技术中的最少厚度。例如内框13a为塑料件,因工艺限制,故厚度至少为1毫米。然而,使用者对笔记本型计算机仍期望可以再更轻薄及更方便携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框架,以改善上述所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一外框、一显示模块以及一内框;该显示模块置于该外框内;该内框覆盖于该显示模块上且该内框与该外框连接,该内框包括一内框本体及一金属件;该金属件与该内框本体连接,其中该内框本体的长度与宽度实质上分别大于金属件的长度与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该显示装置的框架用于容纳一显示模块,该显示装置的框架包括一外框及一内框;该外框用以容纳该显示模块;该内框覆盖于该显示模块上且该内框与该外框连接,该内框包括一内框本体及一金属件;该金属件与该内框本体连接,其中该内框本体的长度与宽度实质上分别大于该金属件的长度与宽度。
本实用新型可减少显示装置的总厚度,使笔记本型计算机可以更轻薄且更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关于先前技术的显示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关于本发明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关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关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关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显示装置1、1a 表面薄膜14
外框11、11a 笔记本型计算机2
显示模块12、12a 主机21
内框13、13a 天线模块8
内框本体131 间隙15、15a
凹槽1311 高度H1~H4、h1~h4
金属件13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笔记本型计算机2包括主机21及显示装置1,其中显示装置1与主机21连接,其连接方式为枢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包括外框11、显示模块12、内框13及表面薄膜14。显示模块12置于外框11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2为液晶显示模块(LCDmodule,LCM),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内框13覆盖于显示模块12上且内框13与外框11连接,内框13包括内框本体131及金属件132。金属件132与内框本体131连接,其中内框本体131的长度与宽度实质上分别大于金属件132的长度与宽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框13以内框本体131与外框11卡固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金属件132具有L形的横剖面,内框本体131包括凹槽1311,凹槽1311供金属件132进行嵌合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框本体131的材质为塑料,金属件132的材质为不锈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72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