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碳酸钙与回收塑料制造的建筑模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57140.4 | 申请日: | 2011-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0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黄云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云清 |
| 主分类号: | E04G9/02 | 分类号: | E04G9/02;E04G9/05;E04C2/20;E04C2/36;A47B96/2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碳酸钙 回收 塑料 制造 建筑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具体是一种利用碳酸钙与回收塑料制造的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常见于制作钢筋混凝土结构件,其目的是使新浇的混凝土结构件成形并且得到养护。目前常见的有钢结构、木结构的建筑模板。因此对于木材和钢材的使用量就很大,并且,木结构的建筑模板的耐腐蚀性能并不十分优良,使用寿命短。而钢结构的建筑模板则成本高、脱模难。
所以对于建筑模板就有相关的需求,一方面在机械性能上可以替代传统钢、木结构建筑模板,以节约钢材、木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在使用寿命、抗老化、耐腐蚀等方面应当有所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需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利用碳酸钙与回收塑料制造的建筑模板,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碳酸钙与回收塑料制造的建筑模板,它包括:
利用碳酸钙与回收塑料制造的面板,矩形平板状,至少两块并且彼此平行,其间具有空隙;
连接筋,固设于所述面板之间,彼此平行分布,与所述面板同材料。同样地,该技术方案可完全适用于空心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者,可以作如下的改进:
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连接筋为平板形,两面均为平面;并且垂直于所述面板,与面板的内壁共同构成矩形横截面的中空单元。
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中空单元横截面全等。
一较佳实施例所述面板为两块。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以碳酸钙与回收塑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建筑模板,节约了大门量木材与钢材。
2.内部带连接筋的两层结构保证了机械强度并减轻了重量。
3.以碳酸钙与回收塑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建筑模板,具有以下特点的环保性能:零甲醛、无辐射,可回收循环再生利用。
4.以碳酸钙与回收塑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建筑模板,具有以下特点的防护性能:自重轻、高强度、抗冲击、抗老化、耐酸碱、防水、防火、防腐、耐冷热。
5.以碳酸钙与回收塑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建筑模板,具有以下的性能:安装便捷、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综合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同时其组成的整体具有可钉、锯、粘、刨、钻的可二次加工特性。
6.其优良的性能可以运用在以下领域:空心板、内装修简易隔墙、简易房与周转房的墙体与楼板、简易桥面板、各种架板、栈道面板、仓库垫板、托盘、办公室屏风、小隔墙、挡板,以及家具行业的桌面板、柜板、床板等加强板。同样作为解决钢材等原料消耗过大而设置的替代品。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横截面图。该模板100具有相平行的面板101,面板101之间具有中空单元102。其中介于面板101之间固设有连接筋103,该连接筋103均垂直于面板101,并且等间距排列于面板101之间,彼此之间的中空单元102横截面形状相等。面板101与连接筋103均由包括了碳酸钙和废塑料制造的材料,同时以阴影示意;如此内部结构的横截面便于面板101和连接筋103挤压成型,同时使得面板101和连接筋103容易彼此受力均匀。
如此便构成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在工厂经共混熔融挤压成型,再根据需要切成不同规格大小的板块,生产周期很短。切割好的板块再按需要构造成为不同的组合,作为建筑模板使用,比如浇铸钢筋混凝土构件。另一方面,切割好的板块还可以用于内装修简易隔墙、简易房、周转房、以及家具行业等多个领域,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的建筑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云清,未经黄云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71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