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56335.7 | 申请日: | 2011-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5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陆文林;吴晓炜;李敬;李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9C69/00 | 分类号: | B29C69/00;B29C51/30;B29C6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饰件 面料 复合 成形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饰件成形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
背景技术
交通车辆(如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的内饰件一般安装在车辆的内部,具有隔热、隔音、美观与实用的作用,其中部分内饰件由非金属复合板材制作,由一层基材和一层装饰面料经热压复合而成。
通常一个零件只有一种装饰面料,当零件内部或相邻的某个区域与其周边面料风格不同时,传统工艺一般沿两种面料搭接处将零件拆分为两个单独的零件,每个零件为一种装饰面料,将这两个零件分别制造,然后进行组装。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多道工序、生产效率低,且需要大量劳动力,增加了模具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包括固定在上模座上的上模芯和固定在下模座上的下模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芯的型面上设有顶齿,所述下模芯上设有与型面相通的凹槽和通孔,通孔内设有活动镶块,所述活动镶块的下部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活动镶块的顶端正对所述顶齿的下端。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由于上模芯的型面上设有凸起的顶齿,下模芯上设有与顶齿形状对应的凹槽和活动镶块,活动镶块的顶端正对顶齿的下端。可以实现在一套成形模具内将两种不同风格的面料同时粘结复合成形,一次同步实现内饰产品的组装功能,既确保了异种面料成形后的质量又保证了其美观,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生产工装与劳动力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异种面料高频焊接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实施例合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实施例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第一面料,2、第二面料,3、焊接接口,4、基材,5、上模座,6、上模芯,7、顶齿,8、下模芯,9、下模座,10、活动镶块,11、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内饰件异种面料粘接复合成形的模具,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包括固定在上模座上的上模芯和固定在下模座上的下模芯,所述上模芯的型面上设有顶齿,所述下模芯上设有与型面相通的凹槽和通孔,通孔内设有活动镶块,所述活动镶块的下部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活动镶块的顶端正对所述顶齿的下端。
所述活动镶块的顶端可以为阶梯形状,包括上台阶面、下台阶面和台阶侧壁;
合模状态下,上台阶面与下模芯的型面光滑连接,台阶侧壁、下台阶面与所述通孔侧壁构成凹槽,所述顶齿插入到所述凹槽中。
所述驱动装置可以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
所述异种面料包括两种面料,两种面料的接缝设于所述顶齿与凹槽和活动镶块相对的位置。两种面料的下部设有基材,所述基材的材料可以为热塑性非金属复合板。
所述驱动装置可以为液压缸或气缸或直线电机,或其它类似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采用热塑性非金属复合板作为汽车内饰件的基材,可以实现在一道工序内将一个选用两种不同装饰面料的零件粘结复合成形。
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研究所,未经北京机电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63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刷削治具
- 下一篇:冰箱吸塑模具的抽芯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