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窗式通风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5690.2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3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郭圣志;张清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圣志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7/26;E06B7/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贺珠平 |
地址: | 400060 重庆市南岸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室内与室外之间进行空气交换的通风器,尤其涉及窗式通风器。
背景技术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如果室内通风效果不好,人们就会感到气闷等感觉,长期待在通风不好的房间,会产生现代社会人们易患的亚健康症,危害身体健康。现代常规的通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开启窗户进行通风,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控制的通风,热能损失太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冬季、刮风或下雨天等恶劣天气时不宜开窗;开窗通风时有灰尘、噪音等污染。另一种是使用空调进行通风,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的弊端:空调主要解决温度调节的问题,新风的输送很少;长期开放空调会带来空气污染,易使人患空调病;空调能源消耗大,增加日常运行费用;空调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调节通风量并能防止室外雨水进入室内的窗式通风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窗式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圆柱形内腔的通风器框,该通风器框的内腔中设有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筒,所述通风器框的框壁两侧对称设有多个通风孔,且通风器框的外侧壁设有一块挡雨板,该挡雨板向通风器框的下侧折转延伸,通风器框的其中一侧通风孔位于所述挡雨板的内侧;所述旋转筒的筒壁两侧对称设有两条用于通风的缝口,旋转筒的端部设有用于控制旋转筒转动的手柄。
所述通风器框的外壁设有用于卡接玻璃窗窗框的卡槽和用于安装玻璃窗玻璃的凹槽。
所述旋转筒与所述通风器框之间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固定在旋转筒的外壁。
所述密封条有四根。
所述四根密封条分别固定在所述旋转筒两条缝口的两侧。
所述通风器框的通风孔上设有不锈钢纱。
所述旋转筒包括横截面均为弧形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通过支撑板连接固定,第一侧板的两条长边和第二侧板的两条之间分别存在间隙,该间隙构成旋转筒用于通风的缝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通风器框的框壁两侧对称设有多个通风孔,通风器框的内腔中设有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筒,旋转筒的筒壁两侧对称设有两条用于通风的缝口,因此当旋转筒两侧的缝口分别与通风器框两侧的通风孔分别对准时,通风器框能够实现通风功能;又由于通风器框的外侧壁设有一块挡雨板,该挡雨板向通风器框的下侧折转延伸,通风器框的其中一侧通风孔位于所述挡雨板的内侧,将通风器框设有挡雨板的一侧安装在室外,挡雨板能够防止雨水从通风孔进入到室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3,一种窗式通风器,包括具有圆柱形内腔的通风器框1,该通风器框1的内腔中设有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筒2,通风器框1的框壁两侧对称设有通风孔1a和通风孔1b,且通风器框1的外侧壁设有一块挡雨板1c,该挡雨板1c向通风器框1的下侧折转延伸,通风器框的其中一侧通风孔1a位于挡雨板1c的内侧。转筒2的筒壁两侧对称设有两条用于通风的缝口2a和2b,其中,旋转筒2包括横截面均为弧形的第一侧板2c和第二侧板2d,第一侧板2c和第二侧板2d之间通过支撑板2e连接固定,第一侧板2c的两条长边和第二侧板2d的两条之间分别存在间隙,该间隙构成旋转筒用于通风的缝口2a和缝口2b。旋旋转筒2的端部设有用于控制旋转筒转动的手柄3。通风器框1的外壁设有用于卡接玻璃窗窗框的卡槽4和用于安装玻璃窗玻璃的凹槽5。旋转筒2与通风器框1之间设有四根密封条6,四根密封条6分别固定在旋转筒两条缝口的两侧。通风器框的通风孔上设有不锈钢纱。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安装在玻璃窗上的:将通风器框的挡雨板一侧置于室外,通风器框1的卡槽4与玻璃窗的窗框向卡接,将玻璃窗玻璃的一边落在通风器框1的凹槽5中固定,即完成窗式通风器与玻璃窗之间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圣志,未经郭圣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56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