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平面喇叭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55295.4 | 申请日: | 2011-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7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黎兴源;蔡波;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中工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40 | 分类号: | H04R1/4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 地址: | 519085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平面 喇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公共场合的扬声器,具体来说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厅或站台的前后两面发音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大量的客流运输能力,其车站是一个空间相对封闭、人流量大及密集程序高的公共场所,能及时、准确、清晰地通过车站公共广播系统通告当前运营情况,正确引导旅客搭乘列车,特别是在发生火灾、水灾、车辆事故、迟误等紧急情况时,安全、有效、快速地疏导旅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广播系统是通过安装在站厅、站台的扬声器发音向旅客广播,因此扬声器的类型、规格、布置对广播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车站广播一般是采用传统的吸顶扬声器作为发音源,且吸顶扬声器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以80米长的站厅规格为例,约间隔4米需要安装1个传统的吸顶扬声器,共需要安装五十多台吸顶扬声器,具有喇叭数量、安装调试量大、且维护检修困难等缺点;
(2)在一封闭的空间内数十个扬声器在不同地点同时发音,由于声音传播是有一定速度的,旅客会先听到距离近的发音后听到远的发音,导致播放系统容易造成回音效应,加上车辆及人流密集时的噪音干扰等影响,致使乘客较难听清播放的内容;
(3)传统吸顶扬声器声音扩散,容易受干扰;声音传播的衰减比较大,噪音对广播音质效果影响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后双面发音、传播距离远、声音衰减小、指向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新型平面喇叭。
本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平面喇叭,包括微型扬声器,若干所述微型扬声器均布设置在印制电路板的正面和背面,音频耦合变压器设置在印制电路板上,印制电路板安装在平板式音箱内,印制电路板与音箱的前面板和后面板平行,且音箱的前面板和后面板上均布有若干发音孔,该前、后面板均内衬有用于隔音的纤维面料;上述若干微型扬声器经印刷电路连接后引出两根连线,该两根连线与音频耦合变压器的次级线圈连接,音频耦合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平板式音箱上的用作引入音频信号的一个接线端子连接。
上述平板式音箱顶部固定有4个吊装螺栓。
上述平板式音箱的长×高×厚为500×300×90mm。
上述印制电路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数百个微型扬声器。
上述音频耦合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上还引出有两个抽头,该两个抽头分别与平板式音箱上的接线端子连接。
上述微型扬声器为膜片式微型扬声器。
上述微型扬声器的等效连接形式为:多个串接为1列,多列再并联在所述两根连线之间。
工作原理:1、新型平面喇叭内部采用数百个微型扬声器安装在同一平面的印制电路板上,相当于数百个发音点向同一方向发音,有效地发挥其音频传输距离远、衰减小、指向性好的特点;2、采用了双面印制电路板前、后布置微型扬声器,实现了新型平面喇叭两面发音的功能;3、采用了音频耦合变压器实现了一个喇叭具有3种不同功率/阻抗接线方式。
与现有吸顶扬声器比较,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新型平面喇叭传输距离远、衰减小、指向性好。
2、实现单台平面喇叭前后双面发音广播功能,可减少喇叭安装数量。
3、新型平面喇叭内部设置数百个微型扬声器,采用印制电路串并联连接方式,工艺新颖、质量稳定可靠。
4、基于以上1、2项特点,采用4台新型平面喇叭可满足80米长规格的地铁站厅、站台公共广播需要(采用传统吸顶喇叭则需要五十多台),大量地减少了设备及材料数量,减轻运营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分别是本新型音箱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后视图与主视图对称)。
图4是图1拆除面板后的正视图。
图5是图3拆除正面侧板后的正视图。
图6是印制电路板上的扬声器串并联后与音频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中工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未经珠海中工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52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