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磨式金属软管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54141.3 | 申请日: | 2011-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7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军;吴秧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晨光波纹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11/14 | 分类号: | F16L11/14;F16L5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5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耐磨 金属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软管,特别是一种以波纹管为主体构件的金属软管。
背景技术
工程设备中输送介质的金属软管主要指波纹管软管,用薄板压制的波纹管为柔性管体,具有一定的轴向伸缩能力和任意方向变向能力,实际使用中能够满足输送常规液体或气体介质的要求。市场上常用的金属软管主体是波纹管,其结构中裸露的波纹管内壁直接与输送的介质相接触,若介质中含有颗粒物必然对波纹管的内壁产生运动磨损,长期使用易造成薄壁的波纹管被磨破而失效。例如,输送粉煤灰的管道中设有金属软管,因粉煤灰直接与波纹管内壁接触,短则几天,长则十几天波纹管就被磨损而报废。针对这种情况,本申请人早期对这种使用环境下的金属软管进行了改进,在波纹管内腔内衬按节一顺排列形状、尺寸相同的锥管,前后节锥管首尾相套合,两者之间留有径向间隙,首节锥管的大孔端对着进口端并与进口端接管内孔固定连接。这种改进的金属软管用于输送粉煤灰时,煤灰直接与锥管内壁接触,显著减少波纹管被磨损的条件,大大提高了金属软管的使用寿命。但这种改进的金属软管仍存在不足,由于所增加锥管材料为普通金属材料,也易磨损,因此,但金属软管的使用寿命仍不够长,使用成本仍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显著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的耐磨式金属软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耐磨式金属软管,它包括波纹管、外套在波纹管外壁上的网管、固定连接在波纹管两端的接管;金属丝编织的网管两端外套护套,并共同与相套合的接管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波纹管为分节连接结构,相邻两节波纹管之间对接密封连接,波纹管内腔内衬按节一顺排列形状、尺寸相同的锥管,前后节锥管首尾相套合,两者之间留有径向间隙,首节锥管的大孔端对着进口端并与进口端接管内孔固定连接;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锥管由锥套、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和耐磨材料组成,所述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外壁锥度与锥套内孔锥度一致,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固定连接在锥套内孔孔壁上,耐磨材料填充、粘结在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的网格内。
上述结构中,所述耐磨材料为耐磨陶瓷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输送介质时,介质与锥管内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的网格内的耐磨材料接触,由于是耐磨材料,介质输送时对其磨损很少,从而显著延长了金属软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锥管5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锥管5 Ⅰ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所示的耐磨式金属软管,它包括波纹管3、外套在波纹管3外壁上的网管4、固定连接在波纹管3两端的接管1;金属丝编织的网管4两端外套护套2,并共同与相套合的接管1外壁固定连接;波纹管3为分节连接结构,相邻两节波纹管3之间对接密封连接;波纹管3内腔内衬按节一顺排列形状、尺寸相同的锥管5,前后节锥管5首尾相套合,构成内置护导结构,前后节锥管5之间留有径向间隙,首节锥管5的大孔端对着进口端并与进口端接管1内孔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内置护导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具体改进是:在锥套5.1内设有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5.2和耐磨材料5.3,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5.2外壁锥度与锥套5.1内孔锥度一致,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5.2固定连接在锥套5.1内孔孔壁上,耐磨材料5.3填充、粘结在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5.2的网格内,本实施例中,耐磨材料5.3为耐磨陶瓷泥。
本实用新型在输送介质时,介质与锥套5.1内薄壁锥形蜂窝状网套5.2网格内的耐磨材料5.3接触,由于是耐磨材料,介质输送时对其磨损很少,从而显著延长了金属软管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晨光波纹管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晨光波纹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41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