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和设有这种机构的圆棒自动检选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52988.8 | 申请日: | 2011-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7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仁;郭晶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志仁 |
| 主分类号: | B07C5/34 | 分类号: | B07C5/34;G01B11/2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7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弯曲 检测 机构 设有 这种 自动 检选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仪器,特别是一种圆棒弯曲检测机构和设有这种机构的圆棒自动检选机。
二、背景技术
在食品加工行业,某些快餐方便食品(如热狗、烤肉等)需插入由竹木材质制做的细长圆棒作为食用手柄。对这类食品,目前国内外已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大批量生产。由于自动化设备对每个工件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故这类食品用圆棒必须经过检测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剔除才能用于机器设备上。
针对上述需要,中国专利ZL201020510467.9披露了一种圆棒自动检选机。该检选机由料仓、上料机构、输料链条、料道、圆棒检测机构、吹料机构、集料箱及传动系统所组成。其中圆棒检测机构包括圆棒长度检测机构、圆棒直径检测机构和圆棒弯曲检测机构。圆棒弯曲检测机构是在被测圆棒中部设有由相反方向转动的上带和下带组成的组合式传动带,其中下带置于物料平台的凹槽中,下带的外面略高出物料平台的台面,与上带下部的间距略小于被测圆棒的直径;在组合式传动带的外侧有限位板,该限位板底面与被测圆棒有微小间隙;对应被测圆棒的两端部分别有底面可与被测圆棒相触及的压脚及由转动轴、拉簧、吊架等部件构成的压脚调控组件;在压脚的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
这种圆棒弯曲检测机构采用的是接触式检测,即通过被测圆棒两端直接触及压脚的方法检测圆棒的弯曲程度。实践证明,当被测圆棒为细而长的竹木圆棒时,这种接触式检测误检率较高。究其原因是,细长的竹木圆棒刚性较小,径向受到较小的力就易弯曲变形,被测圆棒自身如存在弯曲,其两端在触及压脚时,在压脚作用力下很容易改变原来的弯曲程度(曲度变小),从而不能将压脚有效顶起,导致检测失灵,出现误检。
另外,这种压脚接触式检测还存在另一个缺点,就是结构复杂,调试烦琐。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圆棒弯曲检测机构存在的缺点加以改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误检率低的圆棒弯曲检测机构和设有这种机构的圆棒自动检选机。
上述目的通过采用无接触式检测取代接触式检测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棒弯曲检测机构,在被测圆棒的中部有由相反方向转动的上带和下带构成的组合式传动带,其中下带上部置于物料平台的凹槽中,其外表面略高出物料平台的基准台面,与上带下部的间距略小于被测圆棒的直径;在组合式传动带的外侧有固定在支架上的一组限位板,该限位板底面与被测圆棒有微小间隙;所述物料平台的基准台面前后宽度小于料道上相邻两圆棒的间距,高度高于料道平面;对应被测圆棒的两端部分别有光电传感器。
为减轻下带与物料平台凹槽底面的摩擦,在所述物料平台中对应所述凹槽可安装与下带底面相接触的轴承。
本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的工作原理是:被测圆棒由检选机的输料链条带动前行至圆棒弯曲检测机构时,沿弯曲检测机构的组合式传动带的下带爬升到物料平台的基准台面上(因物料平台的基准台面高于料道平面,此时被测圆棒两端离开料道而呈悬空状态),在组合式传动带的上带和下带搓动下,在随输料链条继续前行的同时自身径向转动,若圆棒存在弯曲,其两端部必然要随圆棒的转动而翘起。当圆棒弯曲程度超出标准要求(通过调节光电传感器的光纤高度预先设定)时,光电传感器的光束被上翘的圆棒端部所阻挡,光电传感器则给出被测圆棒弯曲度不合格信号。
本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之所以要求物料平台基准台面的前后宽度小于料道上相邻两圆棒的间距和高度高于料道平面,前者是为了确保在基准台面上只能有一个被检圆棒,其它圆棒均不进入光束的检测范围;后者是为了能将光电传感器的光纤安装在被测圆棒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的优点,一是用光束无接触式检测代替压脚接触式检测,被检圆棒两端在检测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不会变形,确保检测准确,误检率低;二是去掉了复杂的压脚组件,结构简单,容易调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棒自动检选机,其圆棒长度检测机构和圆棒直径检测机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只是圆棒弯曲检测机构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棒弯曲检测机构。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其正面局部剖视图;图2为沿图1A-A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志仁,未经吴志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29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