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氧化碳自驱动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51307.6 | 申请日: | 201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4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金从卓;张贤根;易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9/00 | 分类号: | F25B19/00;F25B41/04;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驱动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系统,具体说涉及一种二氧化碳自驱动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系统通常都需要有外在动力的驱动方能实现制冷,但当动力电或备用电全部散失的情况下,某些重要设备,如高端电子设备、仪表、医院、武器装备等设备仍有制冷需求,确保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安全运行与关闭,这时在没有外在动力驱动的环境下,制冷就无法实现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自驱动制冷系统,可以在没有任何外力驱动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局部的室温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由二氧化碳气瓶、针阀、第一冷却换热器、第二冷却换热器、第一毛细管、气液分离器、蒸发器、风机、第二毛细管、换热器、阀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而成,二氧化碳气瓶的输出端与第一冷却换热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一冷却换热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冷却换热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二冷却换热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毛细管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冷却换热器还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的第二冷却换热器还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的气体输出端与第二冷却换热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第二冷却换热器的第二输出端与风机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冷却换热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第一冷却换热器的第二输出端与风机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的液体输出端与蒸发器之间依次设有视液镜、压力表和温度仪。
本实用新型的风机为气动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包括单向阀和球阀,换热器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与球阀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二氧化碳气瓶上设有安全阀。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碳单位容积制冷量高、蒸发压力高的特点,利用二氧化碳气瓶内部的压力,将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液体压入蒸发器,进行蒸发制冷,根据二氧化碳气瓶的储气能力,提供相应时间的制冷,实现在没有任何外在动力驱动时的制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二氧化碳自驱动制冷系统,由二氧化碳气瓶10、针阀20、第一冷却换热器30、第二冷却换热器40、第一毛细管50、气液分离器60、蒸发器70、风机80、第二毛细管90、换热器100、阀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而成,二氧化碳气瓶10的输出端与第一冷却换热器30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一冷却换热器30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冷却换热器40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二冷却换热器40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毛细管50的输入端相连,阀门包括单向阀140和截止阀150,换热器100的输出端与单向阀140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140的输出端与截止阀150的输入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一冷却换热器30还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二冷却换热器40还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气液分离器60的气体输出端与第二冷却换热器40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第二冷却换热器40的第二输出端与风机80的输入端相连,蒸发器70的输出端与第一冷却换热器30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第一冷却换热器30的第二输出端与风机80的输入端相连。这样,可以对从气液分离器60和蒸发器70中排出的气体再次进行冷却,汇合在一起,驱动风机80后,再进入换热器100中继续蒸发或利用温差吸热,制冷效果更好。
二氧化碳气瓶10上设有安全阀16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件二氧化碳气瓶10,市面中流通的较多规格为:40L,16KG装的钢瓶,应当注意的是用于制冷的二氧化碳气瓶10需要注意气瓶的保存环境温度,一般应在10~25℃之间,由于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 31℃,因此,一旦气瓶储存温度超过31℃,气体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容易导致安全阀160破坏的情况。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13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