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0006.1 | 申请日: | 201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6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林欣卫;郭铭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648;H01R13/6585;H01R12/5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汤在彦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龟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有效增加连接端子间的噪声屏蔽效果,进而提升数据传输质量的高传输速度的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科技及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不但运算速度更快,功能也更为强大,因此日渐普及于社会大众;然而,无论是桌上型计算机或笔记型计算机,当使用者欲使用计算机以进行数据传输或与其它外围设备连接时,仍需要藉由外围设备连接头方能完成,一般来说,市面上最为普遍且广为大众所使用的主流外围设备连接头,则非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头莫属,USB连接头不但能用以连接各种USB设备(如:鼠标、键盘、扫描仪、数位相机、打印机等),更能提供热插拔(HotPlug)和随插即用(Plug-n-Play)的功能,让使用者可在不需重新开机的情况下插入USB连接头以连接各种USB设备,且USB连接头能随不同的应用层面,而被开发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规格,举例而言,现今常见的USB连接头分为USB 2.0及USB 3.0等规格,USB 2.0规格的连接头于2000年正式发表,且业界更在2008年进一步发表USB 3.0规格的连接头,USB 2.0和USB 3.0的差别在于传输速度,USB 2.0连接头的最大传输速度为480Mbps,而USB3.0连接头的最大传输速度可达4.8Gbps,高达USB2.0的10倍。
今以USB 3.0连接头(传统电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的传统电连接器10,其主要包括一舌板11、五支第一连接端子12、四支第二连接端子13、一绝缘座体14及一金属外壳15,该舌板11用以与一周边电子装置的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的一端固定在该舌板11内,且露出于该舌板11的顶面,其另一端则朝远离该舌板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端子13的一端被定位于该舌板11的顶面,其另一端亦朝向远离该舌板11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保持一预定间距,该绝缘座体14一般是由塑料材料所制成,其上贯穿设有多个端子通道141,需特别一提的是,在图1中的左上方为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相对地,图中的右下方则为该绝缘座体14的后端,该舌板11组装固定至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上,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13的另一端分别能穿过所述端子通道141,而由该绝缘座体14的后端穿出;一般而言,传统电连接器10的制造人员多是先将该舌板11固定至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令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13由该绝缘座体14的后端穿出后,再对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13进行弯折,故图1所示的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呈弯折后的状态,因此,技术人员再将该金属外壳15包覆至该绝缘座体14及舌板11的外缘,作为屏蔽。
当现有的电连接器10组装完成后,即能使现有的电连接器10的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另端作为焊接端,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另一端焊接至一电路板上,令现有的电连接器10与该电路板上的电子线路相互电导通,且使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一端作为信号端,以当一电子装置的接头插入至现有的电连接器10,且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一端与该电子装置的接头相电连接时,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即能在该电路板与该电子装置间依照USB 3.0的规格与传输频宽进行传输信号的作业;此外,为使现有的电连接器10能同时连接多个电子装置,还能在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上同时设置多个舌板11,且将各舌板11对应的连接端子12、13的另一端分别焊接至该电路板上,如此,该电路板即能通过传统电连接器10中的多个舌板11分别与多个电子装置进行电子信号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0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