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衬罐体渗漏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9265.2 | 申请日: | 201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2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宇;郑燕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晓宇 |
主分类号: | B65D90/50 | 分类号: | B65D90/5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31125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衬罐体 渗漏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衬罐体渗漏报警装置,主要用于槽罐的安全防护。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化工生产及运输过程中交多采用钢衬塑产品,该产品有耐腐蚀、强度大等特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渗漏无法及时发现的问题,而造成损失。这是因为钢衬塑制品一般分为两层,当内层损坏渗漏时液体没法从外层中流出,而是集聚在内外层之间的空隙中,从产品外部很难观察到。往往因为钢衬塑制品内部的介质有较强的腐蚀性,长时间集聚在内外层的间隙中对外部钢体产生重大腐蚀而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洁、方便实用的钢衬罐体渗漏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钢衬罐体渗漏报警装置,包括报警检测电路、微处理器,报警检测电路与微处理器连接,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内导体、外导体,内导体一端置于内衬介质中,内导体另一端接到报警检测电路一极,外导体一端连接在钢衬罐体外表面,外导体另一端接入报警检测电路另一极。
本实用新型所述报警检测电路包括检测输入电路、放大电路、转换电路、输出接口电路和报警指示电路,内导体、外导体分别与检测输入电路的两个输入极连接,检测输入电路与放大电路连接,放大电路与转换电路连接,转换电路与输出接口电路、报警指示电路均连接,输出接口电路与微处理器连接,报警指示电路与报警器、指示灯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电源,电源与微处理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显示器,显示器与微处理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与微处理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内导体由钛材或铜材制成。
本实用新型当内层损坏时,能及时产生声音、图像、手机短信等信号告知相关人员,并通过GPRS网络将报警状态和车辆位置上传到监控中心,方便中心管理人员实时对车辆进行相关处置,起到及时维护减少损失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报警检测电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钢衬罐体渗漏报警装置包括内导体1、外导体2、报警检测电路3、微处理器4(CPU),先将一根内导体1一端插入钢衬(通常为内衬塑料)罐体的内衬介质(内层)中,需插入到底部并固定,该内导体1可以由钛材、铜材等导电耐腐蚀金属制成,该内导体1的另一端接入到一个报警检测电路3一极。外导体2一端直接连接在钢衬罐体外表面,另一端接入报警检测电路3的另一极,外导体2由普通金属制成。报警检测电路3将检测信号传入CPU中,CPU通过传入的检测信号执行报警、位置上传等动作,该检测信号产生直接与钢衬罐体内层渗漏有关,当钢衬罐体内层无渗漏时,内导体1和外导体2之间是绝缘的,电阻为无穷大,当钢衬罐体内衬渗漏时,内衬介质为导体,使内导体1和外导体2之间的电阻迅速减少,该电阻的变化作为检测电路信号控制CPU的工作。该系统的电源由外接电源7提供。CPU接受到信号后,在显示器5显示处理意见。
本实用新型还可设置无线发射装置6,无线发射装置6与微处理器4连接,无线发射装置6可包括GPS发射器和GPRS发射器。
报警检测电路3、微处理器4、显示器5、无线发射装置6和电源7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电源7也可采用外接电源实现。
报警检测电路3的一种实施例如图2,报警检测电路3包括检测输入电路31、放大电路32、转换电路33、输出接口电路34和报警指示电路35,内导体1、外导体2分别与检测输入电路31的一极、另一极连接,检测输入电路31与放大电路32连接,放大电路32与转换电路33连接,转换电路33与输出接口电路34、报警指示电路35均连接,输出接口电路34与微处理器4连接,报警指示电路35与报警器、指示灯连接,用于指示报警和错误信息。
凡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的简单变形或组合,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晓宇,未经陈晓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92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