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室浇注模具手工真空制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6072.1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77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白晓军;刘连河;胡松霞;马明明;耿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9/42 | 分类号: | B29C39/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室 浇注 模具 手工 真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浇注模具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浇注模具手工真空制样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实验室手工制样,对于高固含量物料或多层制样总是存在不能制样或样品中存在很多气泡等。现用的浇注模具,均为加料后再在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抽真空时物料会溢出或使模具内壁有物料,分别造成了物料的浪费和不能多层制样,特别是固体填料与树脂之间气体或树脂中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等更是很难除去。现用的浇注模具,加料后再在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每次抽真空时都有料从模具中流出,且不能很好解决样品中气泡问题。如果固含量很高或同一样品由多层制成,现在的抽真空方法就失去作用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实验室浇注模具手工真空制样装置,该装置能很好的真空制样,特别是固含量很高或同一样品由多层制成,也可用本装置很好地制样,本装置能极大地节约原料、减少气泡,特别适合高固含制样或树脂中存在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的情况,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实验室浇注模具手工真空制样装置,包括模具槽、进料漏斗和搅拌装置,所述模具槽位于进料漏斗的下部,在模具槽上设置有真空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位于进料漏斗内,在进料漏斗的下部设置有考克,在进料漏斗的底部设置有花板。
在进料漏斗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漏斗出水口和漏斗进水口。
所述漏斗出水口在进料漏斗侧面的位置高于漏斗进水口在进料漏斗侧面的位置。
在模具槽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槽进水口和槽出水口。
所述槽出水口在模具槽侧面的位置高于槽进水口在模具槽侧面的位置。
所述真空装置通过真空管和模具槽相连。
所述考克能够控制模具槽的密封。
所述考克能够控制进料漏斗的加料速度和物料流量。
所述进料漏斗为锥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了物料浪费。
2)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固体填料与树脂之间的气泡。
3)在真空下加料,避免了物料之间气泡的产生。
4)避免了树脂中易挥发小分子物质的影响。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漏斗出水口;2.进料漏斗;3.漏斗进水口;4.真空装置;5.考克;6.搅拌装置;7.槽出水口;8.花板;9.真空管;10.槽进水口;11.模具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料漏斗2,考克5,花板8等装置。加热水可以由进料漏斗2的漏斗进水口3进水,途经进料漏斗2由漏斗出水口1流出,其作用是加热进料漏斗2,使进料漏斗2中的物料保持较好的流动性。考克5可以控制模具槽11的密封和进料漏斗2的加料速度和流量等。花板8可以更好的分散物料和减少物料中的气泡。真空管9和真空装置4联用,用来提高模具槽11的真空度等。模具槽11为不锈钢槽或玻璃钢,模具槽11上的进出水口为槽进水口10和槽出水口7,可以使加热水流过,其作用是保持模具槽11的温度,使模具中物料尽量流平等。
本实用新型利用大气压使物料流入模具中。通过真空管9外联真空装置4,来降低模具槽11的真空度,然后打开考克5,使物料流入,途经花板8的细化分流作用,固体填料与树脂之间的气泡或树脂中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经过真空时会被吸收,物料最后流入模具中。加热水进入进料漏斗2是为了更好的保持物料的粘度和流动性等。而模具槽11的保温是为了保持模具温度,使进入其中的物料可以流平。真空管9外联真空装置4可以控制模具槽11的真空度,保持一定的大气压差。物料在流入模具槽内的同时,使固体填料与树脂之间的气体或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被抽走。进料漏斗2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6,使物料更好的分散和保持其流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60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