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三轮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5556.4 | 申请日: | 201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1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韩养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界首市达尔玛电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K11/02;B62K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5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三轮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尤其是带避震装置的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电动三轮车避震装置构造是:前避震器由避震前叉把前轮连接到车辆方向柱的上下连板上:后避震由左右两架多片式板簧把后桥连接到车辆的车架上,这种电动三轮车的避震装置构造的缺陷为:前避震前叉的液压阻尼器的液压油装在左右前义的筒内,由于前叉活塞杆要承受路面冲击力,而采用较大的直径,因受径向冲击力的作用,使活塞与缸筒在轴向相对运动时,快速磨损,导致两者之间配合间隙加大,造成油封失效,加之大面积密封的本身缺陷,导致液压油泄漏,而影响避震效果;后避震所采用的多片式板簧为左右分立式结构,缺陷为板簧缓冲行程过短,造成车辆行驶中产生剧烈颠簸,而左右分立式的板簧构造在车辆两侧负载不均匀时,会造成一侧下沉,容易造成车辆侧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两侧同时下沉、不宜侧翻的一种电动三轮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一种电动三轮车由车厢、坐桶、刹车踏、车架、行走轮、后桥、电机、液压阻尼避震器、后平叉、避震 前叉、中央阻尼器、连板、吊耳、方向柱组成,所述的电机安装在后桥上,所述的车架上设有车厢、刹车踏和坐桶,所述的后平叉一端通过吊耳与车架相连,另一端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相连,这样可以使下面部分成为一体,在所述后平叉的两侧各安装一只液压阻尼避震器,所述的液压阻尼避震器一端与车架相连,另一端与后平叉相连。
所述的避震前叉通过连板连接成一体,所述的中央阻尼器垂直设置在避震前叉之间,所述的中央阻尼器上面与方向柱相连,下面通过吊耳与边板相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加大后桥缓冲行程,两侧同时下沉;
2、不宜侧翻、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和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三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三轮车车头部分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三轮车后平叉俯视图。
其中:1-车厢、2-坐桶、3-刹车踏、4-车架;5-行走轮;6-后桥;7-电机;8-液压阻尼避震器;9-后平叉;10-避震前叉;11-中央阻尼器;12-连板;13-吊耳;14-方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电动三轮车由车厢1、坐桶2、刹车踏3、车架4、行走轮5、后桥6、电机7、液压阻尼避震器8、后平叉9、避震前叉10、中 央阻尼器11、连板12、吊耳13、方向柱14组成,所述的电机7安装在后桥6上,所述的车架4上设有车厢1、刹车踏3和坐桶2,所述的后平叉9一端通过吊耳13与车架4相连,另一端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6相连,这样可以使下面部分成为一体,在所述后平叉9的两侧各安装一只液压阻尼避震器8,所述的液压阻尼避震器8一端与车架4相连,另一端与后平叉9相连,当在行走过程中,两个行走轮则会同时下沉,从而不会容易造成车辆侧翻现象。
所述的避震前叉10通过连板12连接成一体,所述的中央阻尼器11垂直设置在避震前叉10之间,所述的中央阻尼器11上面与方向柱14相连,下面通过吊耳13与连板12相连,当车辆在通过颠簸路面时,前轮由前叉弹簧缓冲路面冲击,中央阻尼器11吸收震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首当车辆行驶在颠簸的路面时,由避震前叉10缓冲路面冲击,中央阻尼器11吸收震动,而两只后轮由后平叉9上的两只液压阻尼避震器8避震,由于后桥6与后平叉9是固定在一起的,这样一来车辆的两侧则会同时下沉,从而达到了车辆不容易侧翻,行驶安全和舒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界首市达尔玛电动车有限公司,未经界首市达尔玛电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55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