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用软包装膜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5361.X | 申请日: | 201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2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吕方龙;杨彦平;戴晓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市赛日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5/88 | 分类号: | B65D85/88;B65D65/40;B32B15/085;B32B15/088;B32B15/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100 广东省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南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软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电池用软包装膜。
背景技术
锂电池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钢壳包装的锂电池,后来是铝壳包装的锂电池,目前使用的软包装锂电池是第三代产品,由于软包装锂电池具有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安全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锂电池的发展方向。目前,专利号为ZL9921233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锂电池软包装膜,它以铝层为基础,铝层外表面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内表面涂覆低密度聚乙烯层,再在低密度聚乙烯层上涂覆一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层,低密度聚乙烯层与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层共同够成内层,但其在对锂电池包装时必须先冷冲压成型,从而提高电池的表观性能,热封口的严密性,外层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其拉伸性能不好,冷冲压性不好,铝层太薄也不利于冷冲压成型,这就存在着一定的不便,同时,技术发展要求在更小的空间里使用容量更大的电池,那么同样对电池的包装材料也提出了更薄更精细的要求,锂电池软包装膜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厚度更薄、质量更小、耐电解液稳定性能好、阻隔性高、冷冲压成型深度更大、耐刺穿性更优、热封强度更高、电性能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防水防潮、能保证密封性和绝缘性、耐电解液和耐刺穿性比较好的锂电池用软包装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铝箔层、聚酰胺保护层、流延聚丙烯热封层,所述聚酰胺保护层干式复合到所述铝箔层的外表面,所述流延聚丙烯热封层干式复合到所述铝箔层的内表面。
所述聚酰胺保护层的厚度为7—15微米,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20--25微米,所述流延聚丙烯热封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铝箔层、聚酰胺保护层、流延聚丙烯热封层,所述聚酰胺保护层干式复合到所述铝箔层的外表面,所述流延聚丙烯热封层干式复合到所述铝箔层的内表面,经过上述加工而成的所述铝箔层、所述聚酰胺保护层、所述聚丙烯热封层致密没有孔隙,能阻隔空气水分的通过,而且使用外表面使用所述聚酰胺保护层,能使所述铝箔层冷冲压成型后部易破裂,所以本实用新型能防水防潮、能保证密封性和绝缘性、耐电解液和耐刺穿性比较好。
由于所述聚酰胺保护层的厚度为7—15微米,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20--25微米,所述聚丙烯热封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所以制成的所述锂电池用软包装膜可以达到低于70微米而超薄,厚度更薄、质量更小,在更小的空间里使用容量更大的电池,所以本实用新型能保证电池在一定的空间里具有更大的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锂电池用软包装膜,它包括以铝箔层1聚酰胺保护层2、流延聚丙烯热封层3,所述铝箔层1作为基础层,使用干式复合的方式将所述聚酰胺保护层2复合到所述铝箔层1的外表面,然后再干式复合所述流延聚丙烯热封层3到所述铝箔层1的内表面,所述聚酰胺保护层2的厚度为7—15微米,所述铝箔层1的厚度为20--25微米,所述流延聚丙烯热封层3的厚度为20--30微米。
下面例举一个实例来说明本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所述聚酰胺保护层2采用厚度为7微米的尼龙膜,所述铝箔层1使用厚度为25微米的软态铝箔,所述聚丙烯热封层3使用厚度为25微米的聚丙烯膜,产品的总厚度为57微米,低于70毫米厚,能能保证电池在一定的空间里具有更大的容量,检测产品流延聚丙烯膜/软态铝箔的剥离强度为70N/ 15mm,初始热封强度为60 N/ 15mm,水蒸汽阻隔性能为60℃、90%RH、336小时后的水蒸汽透过率<20ppm。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锂电池包装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市赛日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市赛日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53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