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涂层打磨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4117.1 | 申请日: | 201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8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孙玉兵;吴成明;回金楷;陈伟;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19/22 | 分类号: | B24B19/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涂层 打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涂装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功能多样,使用方便,打磨质量较好的涂层打磨器。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过程中,为防止锈蚀,美化外观,汽车车体涂装是重要环节,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1670334A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体涂装方法,在外板部、内板部和内板部与外板部间边界部电泳涂膜层上形成叠层涂膜,对外板部以4涂敷1烘焙涂装,在电泳涂膜层涂装N7~N9.5白系中涂层涂料,在其上以湿碰湿涂装N7~N9.5白系色底涂料,在其上以湿碰湿涂装含光亮性颜料的含光亮材料基底涂料,再在其上以湿碰湿涂装透明涂料后烧结固化;对内板部和边界部实施在外板部涂装白系中涂层涂料前,在内板部和边界部涂装白系中涂层涂料工序,和在外板部涂装白系色底涂料前在内板部和边界部涂装白系色底涂料工序的至少一工序后,实施在外板部涂装透明涂料前在内板部和边界部涂装相当在透明涂料中含光亮性颜料的涂料的含光亮材料透明涂料工序,烧结外板部叠层涂膜同时烧结内板部和边界部叠层涂膜。汽车车体涂装过程中,由于涂装环境、工艺设备等原因,在涂装底漆、中涂、面漆涂装过程均会出现颗粒等缺陷,影响涂层质量;为使涂层质量达到要求,就必须对涂装缺陷进行打磨处理;目前常用的打磨工具有形状为矩形的打磨块、形状为圆柱形的打磨柱等多种,分别用于对汽车车体不同部位的涂装缺陷进行打磨;这些打磨工具的不足之处是:对汽车车体不同部位涂装缺陷的打磨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打磨工具,携带和更换打磨工具不够方便;且对凹槽的棱角、圆弧等部位不易打磨,打磨处理后的涂层质量不够理想;因此,设计一种功能多样,使用方便,打磨质量较好的涂层打磨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目前的涂层打磨器对汽车车体不同部位涂装缺陷的打磨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打磨工具,携带和更换打磨工具不够方便;且对凹槽的棱角、圆弧等部位不易打磨,打磨处理后的涂层质量不够理想的不足,提供一种功能多样,使用方便,打磨质量较好的涂层打磨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涂层打磨器,包括打磨块、打磨柱;所述的打磨柱与打磨块固定连接。该涂层打磨器将打磨块与打磨柱固定连接成一体,功能多样,在对汽车车体不同部位涂层涂装缺陷的打磨过程中,不需要携带和更换多种打磨工具,使用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打磨块形状为矩形;所述的打磨柱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的打磨柱位于打磨块一端端面的中部,并与打磨块端面垂直。握持涂层打磨器用打磨柱对汽车车体孔部的涂装缺陷进行打磨操作时,用力较均衡。
作为优选,所述的打磨块设有平面打磨部,所述的平面打磨部有二个,分别位于打磨块的二个相对端面,并与打磨柱所在端面相邻。能方便地打磨汽车车体上的平面涂装缺陷。
作为优选,所述的打磨块设有棱角凹槽打磨部,所述的棱角凹槽打磨部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所述的棱角凹槽打磨部位于与打磨柱、平面打磨部所在端面相邻的端面。能方便地打磨汽车车体上具有棱角的凹槽的涂装缺陷,且打磨质量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打磨块设有弧形凹槽打磨部,所述的弧形凹槽打磨部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的弧形凹槽打磨部位于与打磨柱、平面打磨部所在端面相邻的端面。能方便地打磨汽车车体上弧形凹槽的涂装缺陷,且打磨质量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涂层打磨器将打磨块与打磨柱固定连接成一体,功能多样,在对汽车车体不同部位涂层涂装缺陷的打磨过程中,不需要携带和更换多种打磨工具,使用方便。打磨柱位于打磨块端面的中部,用手握持涂层打磨器用打磨柱对汽车车体孔部的涂装缺陷进行打磨操作时,用力较均衡。平面打磨部、棱角凹槽打磨部、弧形凹槽打磨部分别能方便地打磨汽车车体上的平面涂装缺陷、具有棱角的凹槽的涂装缺陷、弧形凹槽的涂装缺陷,且打磨质量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打磨柱-1、打磨块-2、平面打磨部-3、棱角凹槽打磨部-4、弧形凹槽打磨部-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4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坩埚组件及其接板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远荧光粉的LED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