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在线腐蚀监测辅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44018.3 | 申请日: | 2011-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8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雷;施岱艳;李科;李林辉;吴知谦;屠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邓世燕 |
| 地址: | 610017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在线 腐蚀 监测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腐蚀监测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面集输管道在线腐蚀监测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的酸性油气田越来越多,管道的腐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安全生产。为顺利开发酸性油气田,除了进行合理、有效的防腐措施外,还必须采取实时的在线腐蚀监测手段,了解管线腐蚀情况变化,以便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管线的安全运行。
为了解在线管道腐蚀实际情况,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腐蚀监测技术主要有电阻法、电化学法、腐蚀探针法、失重挂片法等,具体操作过程是通过在管线上连接三通管件,腐蚀监测元件(腐蚀探针、失重挂片等)与三通管件相连,且被安装在管线流体所经过位置,通过对比腐蚀监测元件前后变化情况来判断管线实际腐蚀状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李琼玮等人发明了一种高压管线在线腐蚀监测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在控制阀门的入口和出口两端分别固定一个三通,两个三通分别连接有分阀门,两个分阀门之间连接有监测管,监测管由法兰、弯头和直管焊接而成。在直管上垂直焊接有3~5个短管,在短管顶端安装有腐蚀敏感元件固定器和敏感元件外部安全保护器。通过腐蚀敏感元件固定器,将多个对比试验用的腐蚀敏感元件安装在监测管内,并以敏感元件外部安全保护器来保护监测安全。该装置能使多种腐蚀敏感元件同时在线监测,在更换腐蚀敏感元件时,可利用旁通回路阀门开关,倒换高压天然气流程泄压后,在不带压的条件下安全更换腐蚀敏感元件。但是该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实际操作性不强。对于长输管道,由于监测管道与在线管道形状一致且较短,并不能反映管道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管道底部存在积液、管道腐蚀较为严重的部位的腐蚀情况,即不能较为全面的反映管道内部腐蚀情况。
国外有学者采用电化学的方法对管道内部腐蚀情况进行监测(专利号:US6776889B2)。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回路中电极间(双电极或者三电极)的直流电流降为零,然后对因腐蚀产生的交流电噪音进行测试,并以此判断管线腐蚀情况。该监测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抗干扰性弱,数据不稳定,可操作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腐蚀监测辅助装置,能模拟集输管道中腐蚀最严重的管道,并能及时、全面、科学地反馈管道内部腐蚀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在线腐蚀监测辅助装置,包括监测管道,所述监测管道为鱼腹形,在监测管道的顶部设置有腐蚀监测口,在监测管道的底部设置有积液口。
在所述积液口旁还设置有排污口;在监测管道顶部的一端部设置有吹扫口,另一端部设置有放空口;在所述腐蚀监测口旁还设置有预留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可对不同工况下的集输管道进行在线监测,并能及时、全面、科学的反馈管道内部腐蚀情况。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在线腐蚀监测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为在线管道侧旁通,包括第一筒体1和设置在第一筒体两端的第二筒体2,二者之间通过大小头3焊接连接;通过进气口21和出气口27两端的法兰与待检测管道相连,监测管道(即第一筒体1、大小头3和第二筒体2构成的管道)并非传统的圆柱体形,而是设计成具有凸起部分的鱼腹形,在鱼腹形的监测管道底部(即在第一筒体上)设置有积液口28,这样该装置可模拟长距离集输管道低洼积液部位,即集输管道中腐蚀最严重的管道。排污口29位于监测管道底部,以防止污物堵塞管道。在第一筒体顶部设置有腐蚀监测口24,通过安装腐蚀探针、失重挂片等腐蚀监测元件,采集管道内部腐蚀信息。吹扫口22位于第一筒体端部,可对管道内气体进行置换,放空口26位于第一筒体另一端,在两端阀门关闭情况下进行原料气的放空和置换,可使鱼腹形的监测管道在不停产情况下进行拆除,从而对管道腐蚀情况进行整体了解。腐蚀监测口旁还设置有预留口23,可根据不同的实际工况,安装相应的腐蚀监测辅助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40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