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真空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1786.3 | 申请日: | 2011-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6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铭鸿;唐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三怡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33/66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陈国荣 |
地址: | 5284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真空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真空接触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常态时触点常开的电磁真空接触器。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磁真空接触器在常态时,触点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都处于闭合状态,然而在有些场合需用到常态时触点常开的情况,此时普通的电磁真空接触器就满足不了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常态时触点常开的电磁真空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磁真空接触器,包括基座及设置在基座上的真空灭弧室和电磁机构,所述真空灭弧室内设置有动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一动导电杆的一端相连,所述动导电杆的另一端延伸出真空灭弧室,且末端通过软连接与下出线板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灭弧室与软连接之间套设有一复位弹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弹簧为上宽下窄的塔形弹簧。
进一步,所述真空灭弧室包括一两端分别用上、下金属盖板封接组成密闭容器,所述动静触头设置在密闭容器内,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顶压在下金属盖板上,下端顶压在软连接的连接头上。
进一步,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设置有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下端设置有一挡片,所述连接头位于挡片的上端面。
进一步,所述电磁机构包括动衔铁、合闸线圈,设置在合闸线圈周围的磁轭,所述动衔铁的上方设置有一绝缘柱,所述绝缘柱与挡片的下端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真空灭弧室与软连接之间设置弹簧以抵消大气压力的作用,使动静触头在常态时处于常开状态,以满足不同运用场合的需求;且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真空接触器,包括基座1及设置在基座1上的真空灭弧室2和电磁机构3,所述真空灭弧室2包括一两端分别用上、下金属盖板22、23封接组成密闭容器21,所述密闭容器21内设置有动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一动导电杆4的一端相连,所述动导电杆4的另一端延伸出真空灭弧室2,且末端通过软连接5与下出线板9相连,所述真空灭弧室2与软连接5之间套设有一以抵消大气压力的作用,使动静触头在常态时处于常开状态的复位弹簧6,该复位弹簧6可为上宽下窄的塔形弹簧,塔形弹簧上端顶压在下金属盖板23上,下端顶压在软连接5的连接头51上,该设计把受力点设置在下金属盖板23,不仅可增大真空灭弧室2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而且使真空灭弧室2与软连接5之间的受力更加均匀。
动导电杆4的下端设置有一连杆7,所述连杆7的下端设置有一挡片8,所述连接头51位于挡片8的上端面;本实施例中,连杆7为一螺栓,盖螺栓的一端与动导电杆4螺纹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一螺母,盖螺母相当于挡片8;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此功能,如连杆7的一端卡接在动导电杆4上,连杆7的另一端焊接一金属片等等。
电磁机构3包括动衔铁31、合闸线圈32,设置在合闸线圈32周围的磁轭,所述动衔铁31的上方设置有一绝缘柱33,所述绝缘柱33与挡片8的下端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为:合闸时,合闸线圈32得电产生磁场,动衔铁31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电磁力,动衔铁31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推动的绝缘柱33向上运动,绝缘柱33则通过挡片8及连杆7推动动导电杆4向上运动,最终使动静触头闭合,实现合闸;分闸时,合闸线圈32断电,电磁力消失,动导电杆4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使动静触头分开,实现分闸。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三怡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三怡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17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