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1600.4 | 申请日: | 201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9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廖陈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1/08 | 分类号: | B62J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董惠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座垫 支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尤指一种可避免骑乘者的大腿内侧与支架产生摩擦而不适,并可增强支架的整体结构,致使骑乘时易于运用大腿向内集中施力方向,进而达到有效提升骑乘速率且具有减轻支架重量的功效。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座垫的支架,其平行部分的宽度(中心距)通常设定为43mm,然而以常见的座垫而言,通常该座垫颈部的宽度多为标准规格35mm,因此当支架与座垫结合后,常导致有支架易凸出座垫的缺失。
正因为支架易凸出该座垫,故骑乘者于骑乘时,往往由于支架的宽度过宽(甚至已超出座垫颈部)而造成其大腿内侧与支架的凸出部分过度相互摩擦,如此骑乘时不但无法向内集中施力,更易使大腿内侧产生酸痛甚至破皮受伤,连带影响骑乘速率与舒适感,但如贸然将支架平行部分的宽度予以限缩,又易造成支架的整体结构强度与硬度随之削弱,以致于稳定性不够,实难达到标检单位(CEN)的测试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能避免现有技术的缺失持续存在,可避免骑乘者的大腿内侧与支架产生摩擦而不适,并可增强支架的整体结构,致使骑乘时易于运用大腿向内集中施力方向,进而达到有效提升骑乘速率且具有减轻支架重量的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其包含一连接部;两分别延伸设于连接部两端且向下倾斜的延伸部;两分别延伸设于各延伸部两端的平行部,各平行部的间距介于28~32mm之间;以及两分别延伸设于各平行部两端的弯折部。
如上所述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其中该连接部、各延伸部、各平行部以及各弯折部为金属材质一体弯折成型。
如上所述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其中该连接部呈一U型,且该连接部两端的夹角为7.3度。
如上所述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其中各延伸部间的夹角为21.9度。
如上所述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其中邻近平行部的各弯折部间的夹角为49.6度,且各弯折部远离平行部的两端间的夹角为10.6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座垫的结合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连接部 1
延伸部 2
平行部 3
弯折部 4
座垫 5
接合部 51
连接座 52
夹角 a、b、d、e
间距 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状态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与座垫的结合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行车座垫的支架结构,其至少包含有一连接部1、两延伸部2、两平行部3以及两弯折部4所构成,而该连接部1、各延伸部2、各平行部3以及各弯折部4以金属材质一体弯折成型。
上述该连接部1呈一U型,且该连接部1两端(即两侧边)的夹角a为7.3度。
各延伸部2分别延伸设于连接部1的两端且向下倾斜,而各延伸部2间的夹角b为21.9度。
各平行部3分别延伸设于各延伸部2的两端,而各平行部3的间距c介于28~32mm之间。
各弯折部4分别延伸设于各平行部3的两端,而邻近平行部3的各弯折部4间的夹角d为49.6度,且各弯折部4远离平行部3两端间的夹角e为10.6度。
当应用实施时,可将本实用新型的支架与一座垫5结合,且使该连接部1置入设于座垫5底部一端的接合部51内,而各弯折部4则置入设于座垫5底部另端的连接座52内,如此即可利用支架与自行车的座管结合(图中未示),以供骑乘者舒适使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是将各平行部3的间距c设定于28~32mm之间,且配合上述连接部1、各延伸部2、各平行部3以及各弯折部4间夹角a、b、d、e作特殊设定,因此除了可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的整体结构强度与硬度,借以符合标检单位(CEN)的各项测试外,更可避免骑乘者的大腿内侧与支架产生不必要的摩擦,而使骑乘者易于夹紧向内集中施力作快速踩踏的动作,以提升骑乘时的舒适感与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16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生化分析的多层膜干片
- 下一篇:一种远程污染源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