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充电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41228.7 | 申请日: | 2011-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45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夏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充电电路,特别是一种节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充电电路包含一变压模块。变压模块通常具有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透过电感效应将一次侧线圈接收的高电压降低为低电压后由二次侧输出。
于充电电路连接外部电力时,纵使二次侧线圈没有连接到待充电的电子装置,由于一次侧线圈仍与桥式整流线路及外部电力源构成闭回路的一次侧回路,因此一次侧线圈仍然会有电感变化而持续进行变压作业。此时,一次侧回路的阻抗与持续流动的电流将使得充电电路持续消耗电能,并转换为热能消耗,长久下来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公知技术中,充电电路于连接外部电源但未执行充电作业时,其变压线圈仍持续地有电流通过而消耗电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能充电装置,可降低电能消耗。
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提出一种节能充电装置,用以供应电力至一电子装置,其中电子装置具有一电连接端口。节能充电装置包含一电连接器及一充电电路。
电连接器用以插设于电连接端口,且电连接器具有一端子座、一接地组件、该接地组件电性接地;一可弹性变形的侦测端子,设置于该端子座而被该电连接端口挤压而接触或分离于该接地组件;一第一供电端子及一第二供电端子,设置于该端子座,且该第二供电端子为电性接地。
充电电路具有一变压模块具有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该第一供电端子及该第二供电端子连接于该二次侧线圈的二端;一触发组件,电连接于该侦测端子,且于该侦测端子电性导通于该接地组件时发出一触发信号;及一开关组件及一控制器,该开关组件电连接于该一次侧线圈而切换该一次侧线圈为通路或断路;该控制器接收该触发信号而控制该开关组件切换。
优选地,该接地组件固定套设于该端子座之外。
优选地,该接地组件为一接地金属壳,且该接地金属壳为两端开放的管体,套设于该端子座。
优选地,该侦测端子为弹性变形的金属薄片,设置于该端子座,且被该接地组件所环绕。
优选地,该侦测端子反向折叠使该自由端位于该固定端之上。
优选地,该接地组件设置于该端子座。
优选地,该侦测端子反向折叠的金属薄片,使该自由端位于该固定端错位,且位于该接地组件之上。
优选地,该充电电路还包含:一第一输入端子及一第二输入端子,连接一交流电力源而取得交流电力;及一整流模块,具有一整流输出端及一整流接地端,且该整流模块转换交流电力为直流电力由该整流输出端;且该整流接地端为电性接地;且该一次侧线圈的二端电连接于该整流输出端及该整流接地端。
优选地,该触发组件具有:一触发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于该侦测端子;及一触发信号输出端,发出该触发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于电连接器未插设于电子装置时,一次侧回路并无电力输入,因此变压模块并不会消耗电力,从而节省电能消耗;而电连接器插设于电子装置时,则可迅速开启变压模块,而进行变压作业以输出具备额定电压的电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电路方块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A及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及电连接端口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A及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及电连接端口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电路方块图。
符号说明
100 电连接器 110 端子座
111/112/113 端子槽 120/120a 接地组件
120b 接地金属壳 130/130a 侦测端子
131/131a 固定端 132/132a 自由端
141 第一供电端子 142 第二供电端子
200 缆线 300 本体
400 充电电路 411 第一输入端子
412 第二输入端子 420 整流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12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