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变速箱油压监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8210.1 | 申请日: | 2011-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1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1/38 | 分类号: | F16H61/3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田*;曹若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变速箱 油压 监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压监测结构,尤其涉及用于监测自动变速箱的油压的自动变速箱油压监测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液压电控型的自动变速箱利用电磁阀来驱动阀体,以调节进入并通向各离合器上的变速箱油压力,从而控制各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实现档位的切换。
其中,从阀体到离合器之间的控制,是以油压为媒介来实现的。因此,作用在离合器上的油压是判断变速箱工作性能表现的重要参数。
因此,在开发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变速箱台架试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获得实时的离合器油压数据,对于自动变速箱的设计研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试验中的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指明解决的方向和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现有的自动变速箱中,阀体的结构如图4所示。而自动变速箱的油压监测结构是通过在阀体本身的下表面对应于离合器的位置进行割槽而形成的。图5是对阀体进行割槽后的仰视图,由图中可知,对应于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位置进行割槽而形成第一离合器槽D1和第二离合器槽D2,用以引出离合器油压,从而实现监测。
具体说来,图5中曲线D1、D2表示在阀体上进行割槽的路径。现有的方法是利用阀体上有限的若干个封闭的小空腔,将空腔侧壁割穿并连接起来,引出需要监测的离合器油压。
然而,由于受到阀体本身构造的限制,路径D1、D2曲折复杂。而且有些空腔非常小,如B区域所示,在割槽过程中很容易割穿到旁边非密闭空腔内,造成油液泄漏,而无法得到准确液压值。
因此,要得到准确液压值,必须要保证加工精度。然而,若要保证加工精度则需通过机床设备在金属阀体表面切割,操作复杂,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废品。而且,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容易粘附于阀体内部的孔径中难于清理。如果这些碎屑混入变速箱内部,有造成变速箱失效的风险。
另一方面,阀体在经历试验后,不可避免的带有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或者由于某个阀芯失效,导致阀整体都不能再继续用于其他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油路简单化、规则化、且可降低加工难度自动变速箱油压监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速箱油压监测结构包括:阀体以及与该阀体配合的槽板,所述槽板的上表面通过割槽形成有第一离合器槽和第二离合器槽,利用所述第一离合器槽和所述第二离合器槽以及形成于所述阀体的下表面的油路通道来引出油压。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利用形成于槽板上表面的第一离合器槽和第二离合器槽以及形成于阀体的下表面的油路通道来引出油压,而非割穿空腔侧壁来使其连接,因此可简化割槽路径,节省制造工序,降低加工成本。
而且,由于不存在割穿旁边非密闭空腔的风险,因此可确保测得的液压值的准确性。
另外,所述槽板包括:槽板本体以及分别粘贴在所述槽板本体的上下两表面的纸质的垫片。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槽板包括槽板本体和分别粘贴在所述槽板本体的上下两表面的纸质的垫片,因此可使用刀具手工实施割槽。
而且,由于割槽方式只是割穿贴于槽板表面的纸质垫片,产生的碎屑清理方便,不易残留。槽板在试验后便于清洗,可循环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另外,所述阀体具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液压油分别由第一离合器槽和第二离合器槽引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处,因此能得到实测的离合器工作油压。
另外,所述第一离合器槽和所述第二离合器槽都是由直线构成的折线。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离合器槽和第二离合器槽都是由直线构成的折线,因此可简化油路,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槽板未进行割槽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槽板进行割槽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体及割槽后的槽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未进行割槽的阀体的仰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进行割槽后的阀体的仰视图。
(符号说明)
V 阀体
P 槽板
A A区域
B B区域
C1 第一离合器槽
C2 第二离合器槽
D1 第一离合器槽
D2 第二离合器槽
S1 第一压力传感器
S2 第二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82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吸慢放的水循环过滤系统
- 下一篇:用于高效分切多极耳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