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祭祀的便携式环保焚纸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7259.5 | 申请日: | 2011-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7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严湘冬;刘洋;何希;胡寄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湘冬 |
主分类号: | A47G33/00 | 分类号: | A47G3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祭祀 便携式 环保 焚纸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焚烧装置,具体为一种专门用于祭祀的焚纸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农历的春节、清明节等节气都有祭奠已逝去亲人的传统,以此作为对先人的悼念。在祭奠时通常需要进行焚烧纸钱、冥币的仪式,但由于冬、春季节都很干燥,无论是在墓前还是路旁焚烧钱纸时,火星容易随风移动,从而引发火灾,因此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焚烧完钱纸后,有大量的纸灰堆积,不便清除,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特别是纸钱在燃烧的过程中,还伴随有大量的黑烟产生,这对空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如专利CN200820009436.7的公开的一种“便携式防火型‘香、纸’焚烧炉”,它是由底座、通风口、炉身、炉栅、炉盖、烟筒等组成,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限制纸钱在炉内燃烧,从而降低火灾的发生率。但是这种焚烧炉在纸钱烧尽后仍然会残留大量的纸灰,并且堆积在炉内不便清理,如果将其作为垃圾倾倒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纸灰内部由于可能还存在未熄灭的火星,还容易引发垃圾燃烧;同时,这种焚烧炉将燃烧时产生的黑烟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污染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在祭祀时燃烧纸钱后的纸灰不便处理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方便纸灰处理,防止纸灰引发火灾的焚纸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解决纸钱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用于祭祀的便携式环保焚纸器,包括桶状的壳体,在壳体的顶部设有出烟口,在壳体的侧壁设有进纸口;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的下部设有用于收纳纸灰的收纳腔;收纳腔的上方设有带漏灰孔的隔板。
本实用新型的焚纸器用隔板将燃烧时的纸钱和壳体底部的收纳腔隔开,在隔板上部燃烧纸钱,并通过隔板上的漏灰孔,使纸钱燃烧完后形成的纸灰可以直接落入到壳体底部的收纳腔内,并通过在收纳腔内装入水对纸灰进行降温,将还未熄灭的火星扑灭,同时还可以将草木灰等溶解稀释后制成有机肥料,这样就可以直接将稀释溶解后的草木灰等浇在树下或草丛中,作为植物生长用的肥料,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放置二氧化碳吸附剂的搁架,所述搁架上设有通气孔。在烧纸时,纸钱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大部分都要经过上部两侧的搁架后再排出,因此搁架上的二氧化碳吸附剂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的目的,减少了大气污染。
再进一步,所述收纳腔的高度为3~8cm,根据焚纸器的大小可以配置不同高度的收纳腔,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水将纸灰吸附。
再进一步,所述收纳腔为抽屉结构,当烧完纸钱后可以将隔板取出,这样更便于清洗处理。
再进一步,在壳体的侧壁还设有通风孔,通过两侧的通风孔有利于增大燃烧时送入壳体内腔的空气量,进而使纸钱能完全燃烧。
再进一步,在壳体上还设有提手,提手的作用在于方便人们拿取和搬动,携带也更方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防止火灾发生,方便处理纸灰:本实用新型的焚纸器通过在壳体内燃烧纸钱,能够避免纸灰的火星乱飞引起火灾;还通过设置隔板将焚纸器的内腔分为两部分,上部用于燃烧纸钱,下部用于盛放冷却水,并通过隔板上的漏灰孔使上、下两部分的空腔连通,燃烧后的纸灰可直接落入到下部收纳腔内被冷却、稀释,形成可供利用的草木灰肥料,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2、减少大气污染:由于在壳体内设置有搁架,通过搁架上的二氧化碳吸附剂可吸收大量燃烧时排出的二氧化碳,达到减少大气污染的目的。
3、携带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焚纸器内为空腔,因此重量较轻,而且设有提手,方便人们祭祀时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焚纸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的焚纸器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湘冬,未经严湘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7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