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筋续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6663.0 | 申请日: | 2011-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5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任谅恭;卢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谅恭;任大卫;任洁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E04C5/18;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海庆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内***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续接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本具可挠动韧性的钢筋续接元件的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习知隔震消能系统现今广泛应用作为地震反应控制的设计策略。既有消能减振设计典型的作法,透过增加阻尼延长结构振动周期,或增加结构劲度提升耐震能力,这些方法均属被动控制,结构必须先产生变形,其后消能减振系统才会因应结构变形而产生作用。对于大多数工程师而言,最佳的地震反应控制设计必须具备高安全性同时低成本,既有消能减振系统明显无法满足此一需求。其原因在于低成本主要来自结构构材断面的缩减,要达到此一目标,必须在地震力尚未作用于结构之前,先行衰减其能量。但大多数减振消能系统均作用于结构变形后,构材本身必须先行承担决大部分的地震力,因故无法缩减其断面,此举无疑造成消能结构兴建成本普遍高于一般传统耐震结构。
隔震系统系将地震反应予以隔离于下部结构,隔震系统所产生的横向变形可于地震力尚未作用于结构体之前,先行衰减大部分的能量,隔震系统上部结构构材断面因而得以缩减。然则,由于隔震系统一般位于结构体下方,必须承担上部结构产生的垂直轴力与剪力作用,致使隔震组件内部的钢板层与橡胶层厚度增加,组件本体尺寸也随之增大,劲度亦相对增加,因而减底了隔震组件横向变形的能力。如此种种,均使得隔震系统仅能于大地震时发挥作用,中小地震时其作用相对减低。由于隔震消能系统于地震反应控制上仍存有上述诸多的问题点,研发更有效安全与低成本的系统作为替代,在地震日趋剧烈损坏日趋严重的今时今日,实为当务之急。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并为改进上述产品的不足,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筋续接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钢筋制成的隔震系统成本高、安全性差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筋续接装置,其于两段钢筋间接有一变形元件,此变形元件具有极佳的应变功用,变形元件主要为内部的记忆合金所构成,在变形元件的两端分别有一续接元件,续接元件具有一插槽,以该插槽固定夹住钢筋的一端。
较佳的是,其中在续间元件与变形元件间接有一套接元件。
较佳的是,其中变形元件适用于柱形,为于其中心设有记忆合金构成的一芯体,芯体由中间处往两侧分别以一硬质环板与一软质环板间隔设置,使两外端分别为硬质环板,又于各环板的周边套有一软质变形套,组成的变形体元件两端分别以一盖板借数埋头螺丝由续接元件穿过锁固至盖板内的端面处硬质环板。
较佳的是,其中变形元件适用于梁形,为于为以记忆合金构成一环体,环体套于一中心螺栓的中间无芽部处,环体外套有一外套体,中心螺栓于环体的端面套有一环档板与一软质环圈与一端面环盖板,借中心螺栓两端锁接至续接元件,且端面环盖板与外套体相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筋续接装置,运用分路多点之均分方式,将应变分散实施,让一跟长长的钢筋有数段的缓冲接点,于是便如草般随震而摇动,便能提高应变的能力,使钢筋能承受更大的震动,进而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简单实施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柱状实施的剖视图。(使用第一种变形元件)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变形元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顶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整体实施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梁状实施的剖视图。(使用第二种变形元件)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变形元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图6的整体实施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质点运动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钢筋 1变形元件
11芯体
121、122、123、124、125硬质环板
126、127、128、129软质环板
120软质变形套 13盖板
14埋头螺 15环体
16中心螺栓 17外套体
180环档板 18软质环圈
19端面环盖板 190环垫套
2续接元件 20插槽
4套接元件 40接合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谅恭;任大卫;任洁,未经任谅恭;任大卫;任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66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