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小拉力的耳机软管和助听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36164.1 | 申请日: | 2011-0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94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安德烈亚斯.拉塔伊;汤姆.韦德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H04R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郝俊梅 |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新加坡;SG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减小 拉力 耳机 软管 助听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小拉力的助听器耳机软管,以及一种包括这种耳机软管的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用于处置有听觉缺陷、听觉迟钝的患者。它们基本上由一个作为感受周围声音的声接受装置的传声器、一个信号处理器和放大器、以及一个也称为耳机或听筒的扩音器组成。下文中听筒是指任何助听器的输出信号发生器。听筒产生由助听器感受并经过处理使患者能听到的声输出信号。
除了造成放大声信号的助听器,以补救听力弱(通常称为听觉迟钝)的听觉缺陷者外,还可以有另一些称为助听器的器具,例如所谓的耳鸣掩膜。耳鸣掩膜应用于治疗耳鸣患者。它们根据具体的听力损伤状况以及取决于作用原理还根据环境噪声产生声输出信号,这种声输出信号可有助于减轻对于干扰性耳鸣或其他耳噪声的感知。下文中术语助听器也应理解为耳鸣掩膜和其他此类器具。
已知一些装在不同的基本外壳构型中的助听器。IDO助听器(In-Dem-Ohr、In-The-Ear)将大部分外壳放在耳道内,外壳内含全部功能部件,包括传声器和听筒。CIC助听器(Completely-In-Canal)与IDO助听器类似,然而它完全放在耳道内。至于BTE助听器(Hinter-Dem-Ohr、Behind-The-Ear)则将一个包括一些部件,如电池和信号处理器的外壳带在耳后,以及一个也称为软管的柔性耳机软管,将听筒的声输出信号从外壳传向耳道。RIC-BTE助听器(Receiver-In-Canal Behind-The-Ear)与BTE助听器一样,但听筒放在耳道内以及柔性耳机软管将电信号而不是声信号传给听筒,听筒安装在耳机软管前面。
在RIC-BTE助听器中,耳道内的听筒按设计通过所谓的耳内端件(Eartipp)固定。所述耳内端件可以用一种软的并因而可以舒适地携带的柔性材料组成,例如硅酮。它制成弹性并成形为,使它通过弹性力支靠在耳道上。由此形成耳内端件与耳道的一种摩擦配合式连接,它可以促使在耳道内稳定地定位,以及防止无意中从耳道滑出。听筒安置在耳内端件区域内并通过它稳定地定位在耳道内。为此目的,可具有圆拱形结构并因此也称为拱顶的耳内端件其弹性力必须足够大。
听筒有时要从耳道取出,例如为了清洁、更换或在不需要带助听器时。取出通常以最简单的方式通过拉拔耳机软管实现。此时拉力必须足够大,以克服耳内端件将耳机软管和听筒固定在耳道内时所用的力。偶然还要更换耳内端件,为此要将它与耳机软管脱井。在这种拉力的作用下,柔性的耳机软管延展,更准确地说沿纵向拉伸。这种纵向拉伸在有些情况下可达多个毫米。一旦拉力消除,耳机软管可逆地重新占有其原始的长度。
在用柔性材料组成的耳机软管纵向延展时带来的问题是,在耳机软管内延伸的将BTE外壳与听筒连接起来的电导线,通常用只能少量伸展的材料制成。耳机软管与此导线相比非常大的纵向延展,导致会在导体与装在耳机软管上并与导体连接的听筒之间产生大的拉力。而且即使对于能大量伸长的导体,也会在与听筒的连接处造成大的拉力。在最不利的情况下,由于这种拉力可使导体与听筒脱开。
为了防止导体与听筒脱开,已知预设导体的备用伸长量。例如出版物US7217335B2公开了一种由两个模件构成的CIC助听器。一个柔性的外壳围绕这两个模件安置以及将这些模件与电导线连接。有长度余量地呈S形铺设电导线,以便允许这些模件彼此相对运动。不过这种CIC助听器没有耳机软管。
此外,已知将BTE助听器的导线松弛地,亦即可纵向移动地铺设在耳机软管内,以及在听筒的区域内预设备用伸长量,例如以导线圈的形式。在由于施加拉力使耳机软管延伸时,导线在软管内纵向运动,并在此时需要动用备用伸长量。若装在耳件上的听筒的区域内设置备用伸长量,则必须将它设置在耳件内的听筒内部或听筒外壳内部或听筒接头内部。基于耳件尺寸很小,以及因为它与听筒节省空间和没有大空隙或无间隔地连接,所以在生产或装配期间所述备用伸长量在这里的设置非常麻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未经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61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