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车架调整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29827.7 | 申请日: | 2011-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9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济群 |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 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桥***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车架 调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整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折叠车前支架与车身支架之间,对前支架进行角度调整及锁定的折叠车架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节省存放空间,方便携带,现在的自行车或电动车大都为可折叠的,而为了适应折叠的各种要求,人们在自行车或电动车上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折叠及锁定机构。由于折叠车的前轮支架较大,因此,通常在前轮支架与车身支架之间的连接处安装一折叠机构来实现对前支架的折叠。现有折叠机构一般通过安装一安装座,在安装座上开设有圆弧形的滑动槽,前轮支架枢接于所述安装座上,并通过一快拆装置将所述前轮支架固定于所述所述滑动槽的不同角度上,从而实现角度的调整及折叠收合的目的。该种结构虽然能将前轮支架完全折叠,但是,由于所述快拆装置安装于前轮支架的下方,每次操作都要下车打开所述快拆装置才能调整角度,操作较为不便,而且所述安装座及快拆装置匀安装于折叠车的外部,使用时完全外露,这对折叠车的外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不影响整个折叠车的外观的折叠车架调整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不影响整个折叠车的外观的折叠车架调整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车架调整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折叠车前支架与车身支架之间,对前支架进行角度调整及锁定,包括连接杆、连接件、滑块、钢珠、弹簧及拉线,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前支架枢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枢接,所述连接件呈中空结构且滑动地安装于所述车身支架内,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车身支架两侧均设有与所述通孔对应的锁定孔,所述滑块滑动地安装于所述连接件内,所述滑块两侧分别开设有与所述通孔对应的呈阶梯状的容置槽,所述钢珠的一侧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钢珠的另一侧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锁定孔卡合,所述弹簧抵触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滑块之间,所述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弹簧与所述折叠车把手的拉线控制器连接。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两侧沿所述前支架方向延伸出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连接杆枢接。所述前支架调整位置时通过所述连接杆推动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片起枢接所述连接杆并带动所述连接件的作用。
较佳地,所述容置槽横截面呈圆弧形。由于所述钢珠的表面呈圆弧形,因此设置呈圆弧形的容置槽能使所述钢珠结合得更紧凑。
较佳地,所述通孔呈上下设置,所述锁定孔对应所述通孔呈平行的两排设置。由于所述前支架在锁定状态时所述钢珠与所述锁定孔卡合,因此,设置上下两所述通孔分别供两所述钢珠穿过,使两所述钢珠同时与所述锁定孔卡合,从而使所述前支架锁定得更牢固,使用更加安全。
较佳地,所述滑块沿所述车架前方向开设有拉线缝隙,所述滑块的侧面还开设有与所述拉线缝隙连通的连接孔,所述拉线的线头穿入所述连接孔内并卡于所述拉线缝隙内。通过所述连接孔及拉线缝隙使所述拉线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从而使所述拉线带动所述滑块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连接件,使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车身支架滑动,并且通过安装在所述连接件内的所述钢珠与所述车身支架上的所述锁定孔卡合,所述钢珠卡合于不同的锁定孔使所述前支架锁定在不同的角度上,实现前支架的角度调整;并通过所述拉线带动及所述弹簧的弹性作用,使所述滑块能在所述连接件内部滑动,从而迫使所述钢珠容置于阶梯状的所述容置槽中,使钢珠能突出或退出所述锁定孔,对所述前支架实现锁定或解锁;整个调整机构结构简单,只需控制拉线即可对所述前支架进行调整及锁定,操作简单方便,并且整个机构容置于所述车身支架内部,不会影响整车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车架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车架调整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车架调整机构的钢珠锁定时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车架调整机构的钢珠解锁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车架调整机构角度调整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济群,未经武济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98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伺服控制充填头升降装置
- 下一篇:车箱边板翻转缓冲助力机构及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