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罐控制阀安装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5932.3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35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军;郭黎刚;周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25/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安装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特别是方便碳罐控制阀安装固定的碳罐控制阀安装结构,属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罐是为了吸附油箱中多余的燃油蒸汽而设置,碳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填充,油箱与碳罐之间由管道连通,碳罐的工作状态由碳罐控制阀控制。碳罐控制阀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熄火后,汽油蒸汽与新鲜空气在罐内混合并贮存在活性碳罐中,当发动机启动后,装在碳罐与进气歧管之间的控制阀门打开,活性碳罐内的汽油蒸汽在进气管的真空度作用下被洁净空气带入气缸内参加燃烧。这样做不但降低了排放,而且也降低了油耗。随着汽车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碳罐控制阀已成为汽油车的必须零部件之一。目前,碳罐控制阀需在发动机或整车上借助于专门设计的单独支架进行固定,由于受到布置位置的限制,支架的结构及安装方式需根据布置的具体位置进行设计开发,增加工时成本投入且加工安装很不方便;因在装配过程中需进行一次支架的装配,增加相应的安装工序,影响生产节奏,浪费人工。此外,还存有因碳罐控制阀安装不稳定,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脱落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节省加工成本,提高装配效率的碳罐控制阀安装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碳罐控制阀安装机构,其特别之处是:构成中包括进气歧管、安装架和碳罐控制阀,所述安装架位于进气歧管上,安装架与进气歧管集成为一体,所述碳罐控制阀固定在安装架上。
上述碳罐控制阀安装机构,所述碳罐控制阀上设有碳罐控制阀槽板和碳罐控制阀卡台,所述安装架由两槽板、锁钩和圆弧支承座构成,两槽板上设有与碳罐控制阀槽板匹配的安装槽;所述锁钩位于两槽板之间,锁钩高度与碳罐控制阀卡台高度匹配;所述圆弧支承座的圆弧半径与碳罐控制阀的外圆匹配。
上述碳罐控制阀安装机构,所述槽板处设有加强筋板。
本实用新型针对碳罐控制阀采用单独支架安装,加工成本高、影响组装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种碳罐控制阀安装机构。所述安装结构将碳罐控制阀安装架集成在进气歧管上,无需再单独开发、制造安装支架,减少总装工序中碳罐控制阀安装支架装配工序,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根据碳罐控制阀外形及使用特点而设计,装配方便,对碳罐控制阀固定可靠,能防止碳罐控制阀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脱落,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安装架与进气歧管集成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 A部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3的B向视图;
图5 碳罐控制阀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中各标号为:1、进气歧管;2、槽板;2-1、安装槽;2-2、加强筋板;3、锁钩;4、碳罐控制阀;4-1、碳罐控制阀槽板;4-2、碳罐控制阀卡台;5、圆弧支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由进气歧管1、安装架和碳罐控制阀4组成,安装架位于进气歧管上,通过铸造安装架与进气歧管一体成型,碳罐控制阀固定在安装架上。
参看图5、图6,碳罐控制阀4上设有两块碳罐控制阀槽板4-1,在两块碳罐控制阀槽板之间设有碳罐控制阀卡台4-2。
参看图2-4,安装架由两块槽板2、锁钩3和圆弧支承座5构成,在两槽板上分别设有安装槽2-1,该安装槽与碳罐控制阀槽板4-1 匹配插接;所述锁钩位于两槽板之间,锁钩高度与碳罐控制阀安装到位后其上部碳罐控制阀卡台4-2的高度匹配;所述圆弧支承座5用于支撑碳罐控制阀,圆弧支承座的圆弧半径与碳罐控制阀的外圆匹配。为保证槽板2的连接强度,槽板处设有加强筋板2-2。
仍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碳罐控制阀槽板4-1插入槽板2的安装槽2-1中,碳罐控制阀在插入过程中依靠锁钩3的弹性变形将其顶开,碳罐控制阀安装到位后由圆弧支承座5将其稳固支撑,锁钩回位,卡在碳罐控制阀卡台4-2上,将碳罐控制阀卡紧。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碳罐控制阀安装、拆卸十分方便。碳罐控制阀在槽板2、锁钩3和圆弧支承座5的共同作用下安装稳定、可靠,有效杜绝因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产生的震动使碳灌控制阀脱落的隐患,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59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