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5928.7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2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忱;王超;韩唱唱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轮 增压 直喷 汽油 发动机 进气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部件,特别是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属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量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汽车性能指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为汽车的各相关指标提供最直接的支持。针对影响汽车性能指标重要原因之一的发动机,设计合理的汽车发动机气道系统可以明显地改善发动机燃烧,在提供强大的动力输出的同时,有效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排放等。目前,在发动机燃烧技术领域中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是一种先进技术,它可以优化了进气混合效率,以高效动力输出和低污染排放为低排量发动机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汽油喷雾与进气道壁面接触易形成液滴流入燃烧室,影响燃烧效率;有些车型发动机气道系统滚流比较低,在低速运转状态下,燃气混合不均,燃烧不充分。因此,合理设置气道结构可以优化其流通特性,提高滚流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形成较高滚流比的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构成中包括气道体和气道喉口,其特别之处是:所述气道体外侧与气道喉口相交部分设有一圆弧过渡面,该圆弧过渡面的圆弧半径R为130-145mm。
上述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所述气道体为直筒状。
上述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所述气道体轴线与气道喉口轴线的夹角α为35°-40°。
本实用新型针对提高发动机气道系统滚流比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的进气道结构。所述进气道通过合理设置进气道与气道喉口间的圆弧过渡面及进气道轮廓,可减少汽油喷雾与气道壁面接触,提高燃烧效率,充分利用发动机气道流通能力,提高进气滚流比强度,使油气混合更加均匀,有效改善发动机燃烧状态。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提高滚流比强度的目的,并使混合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气道体;2、气道喉口;3、圆弧过渡面;4、气道体轴线;5、喉口轴线;6、气门杆;7.汽缸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的进气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参看图1,所述进气道设置在气缸盖7内,其构成包括气道体1和气道喉口2,气道体为直筒状,气道体内表面为光滑曲面,使得进气行程最小,且尽量减小气流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在气道体与气道喉口相交部分设有一圆弧过渡面3,该圆弧面的圆弧半径R为130-145mm。该圆弧过渡面可保证形成较高强度的滚流比,使油气混合更加均匀,有效改善发动机燃烧状态。基于发动机工作要求及结构限制,气道体轴线4与气道喉口轴线5(即气门杆轴线)的夹角α为35°-40°。试验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设计,可以达到提高滚流比强度的目的,并使混合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59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翻炒式锅盖
- 下一篇:一种饮水机水桶茶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