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电箱吊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5819.5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6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瑄;尹月富;曾庆才;唐朝辉;于涛;祝娟;邓佳赫;欧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科星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8 | 分类号: | H02G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赞坚;曹志霞 |
地址: | 6117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箱 吊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箱吊装结构。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一种常见的电气设备,主要有两种安装方式,即壁挂式安装方式和落地式安装方式。这两种配电箱的吊装结构焊接在配电箱的箱体上,不便于进行挪用与管理。此外,不同的配电箱型号的吊装结构也不相同,使得配电箱箱体的通用性较差。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通用性更好的配电箱吊装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性较好的配电箱吊装结构,可以满足壁挂式配电箱与落地式配电箱的安装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电箱吊装结构,包括一“L”型板(1);所述“L”型板(1)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一吊孔(11)及若干安装孔(12),用以通过紧固件将所述“L”型板(1)安装到配电箱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孔(12)为多个圆孔。
可选地,所述安装孔(12)为多个方孔。
可选地,所述安装孔(12)为一长圆槽。
较优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为金属板材折成的一个侧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配电箱吊装结构制作十分简单,其可由金属板材压成“L”型板,然后在“L”型板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开设吊孔及安装孔即可。使用时,可通过不同的装配角度与落地式配电箱或壁挂式配电箱配合,从而满足这两种配电箱的安装要求,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安全可靠、通用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配电箱吊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一的右视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一的前视图;
图2C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一的左视图;
图2D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一的俯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二的右视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二的前视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二的左视图;
图3D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二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箱吊装结构的一较优实施例。该配电箱吊装结构(以下简称吊装结构)包括“L”型板1,其中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开设有一吊孔11及多个安装孔12,其中可贯穿螺钉或螺栓的等紧固件,由此将“L”型板1安装到配电箱的箱体上。
可选地,安装孔12为多个圆孔,或为多个方孔,也可为一长圆槽。这样便于调整该“L“型板1与配电箱箱体的装配高度,从而增加吊装结构的通用性。
上述吊装结构可由金属板材或其它材料折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由此形成一“L”型板1,然后在“L”型板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开设吊孔11及安装孔12即可.当然,该“L”型板1也可通过铸造方式制成,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吊装结构可通过不同的装配角度与落地式配电箱或壁挂式配电箱配合,从而满足这两种配电箱的安装要求,以下简要说明。
同时参见图2A~图2D,为落地式配电箱的安装方式。装配时,将“L”型板1的其中一个侧板固定在箱体2上,另一个侧板向箱体外侧伸出,以便与墙壁或其它建筑物固定。图2中,该“L”型板1的安装高度与箱体2的上、下沿平齐,当然也可采用其它安装高度。
同时参见图3A~图3D,为壁挂式配电箱的安装方式。装配时,将“L”型板的两个侧板固定在箱体2的角上,并使“L”型板1上的吊孔11露出箱体2即可。完毕后,即可将配电箱吊挂在墙壁或其它建筑物固定上。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吊装结构只要改变安装角度就可与落地式配电箱或壁挂式配电箱配合,从而满足这两种配电箱的安装要求,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安全可靠、通用性好等优点,因而市场前景较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的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科星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科星电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58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