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注塑成型陶瓷接线柱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2132.6 | 申请日: | 2011-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5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吕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宝林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20;H01R13/4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杜澄心;张亚军 |
地址: | 10001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成型 陶瓷 接线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机车配套设备或大型高压配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属于电力机车配套设备或大型高压配电设备的配件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电气设备更新换代,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逐步被引进国内。如高速电力机车及相关的电力配套设备、大型高压配电设备等。相应的配件产品也要国产化,也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样对配套的原配件和材料都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传统的元器件比如:橡胶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的接线柱、绝缘子,由于本身的耐高温(最高耐温不超过260℃)、抗老化等性能较差,所以在新领域很难满足使用要求。而无机陶瓷材料,如氧化铝陶瓷、微晶玻璃等虽然抗老化性能优越,材料本身硬、脆,使产品抗热振性、抗冲击性差,且与金属嵌件的连接不好解决,所以不能满足使用条件。这就对新领域中配套的电器元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注塑成型陶瓷接线柱,以解决传统的接线柱存在的产品抗冲击性、陶瓷附着力和机械强度差且与金属嵌件的连接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接线柱包括陶瓷体、上极柱和下极柱;所述上极柱和下极柱按同轴线方向镶嵌在陶瓷体内,上极柱底部为圆柱筒,下极柱顶部为圆柱且位于上极柱底部的圆柱筒中,上极柱、下极柱通过陶瓷体绝缘并连接;所述上极柱、下极柱的露出陶瓷体的端部分别为内螺纹腔、外螺纹柱,或均为内螺纹腔或外螺纹柱;在所述的上极柱底部的圆柱筒侧壁上开有气孔,在上极柱、下极柱的与陶瓷体接触的金属表面采用网纹滚花结构。
所述的陶瓷体外形为上、下圆锥台体对称结构,其中部较粗部位周侧为外正六边形结构;所述下极柱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由上至下分别为圆柱、圆锥台、圆柱、圆锥筒和圆柱或圆柱筒的中间直径大,两端直径小的形状;所述的上极柱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由上至下分别为圆柱、圆锥筒、圆柱筒,其底部直径大上部直径小的形状。
所述的陶瓷体外形为双圆锥台形;上极柱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为上部的圆柱和下部的圆柱筒两部分,下部的圆柱筒的外直径大于上部的圆柱外直径,上部圆柱的上端面外露于陶瓷体;下极柱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为上部的圆柱、中部的圆锥台与圆柱,下部的圆柱或圆柱筒形成的中间直径大两端直径小的形式,下极柱下部的圆锥筒或圆柱筒的下端面外露于陶瓷体。
在所述的上极柱底部的圆柱筒侧壁上开有两个对称的气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生产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
2、由于金属嵌件的结构合理,并且金属嵌件外部采用网纹滚花结构,使陶瓷和金属嵌件附着牢固,抗冲击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参见图1、图2接线柱包括陶瓷体14、上极柱1和下极柱10;所述上极柱1和下极柱10按同轴线方向镶嵌在陶瓷体14内,上极柱1底部为圆柱筒,下极柱10顶部为圆柱且位于上极柱1底部的圆柱筒中,上极柱1、下极柱10通过陶瓷体14绝缘并连接。所述上极柱1、下极柱10的露出陶瓷体的端部分别为内螺纹腔、外螺纹柱,参见图1、2所示。或均为内螺纹腔或外螺纹柱。在所述的上极柱1底部的圆柱筒15侧壁上开有气孔3、17,在上极柱1、下极柱10的与陶瓷体接触的金属表面采用网纹滚花结构。
参见图1所述的陶瓷体外形为上、下圆锥台体对称结构,其中部较粗部位周侧为外正六边形结构5;所述下极柱10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由上至下分别为圆柱13、圆锥台12、圆柱7、圆锥筒8和圆柱或圆柱筒9,其中间直径大,两端直径小的形状;所述的上极柱1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由上至下分别为19是外螺纹柱、圆柱18、圆锥筒16、圆柱筒15的底部直径大上部直径小的形状。在图1中,4是球面顶端、6是环形弧面、2是退刀槽,11是内螺纹。
参见图2所述的陶瓷体外形为圆柱形;上极柱21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为上部的圆柱和下部的圆柱筒两部分,下部的圆柱筒的外直径小于上部的圆柱外直径,上部圆柱的上端面外露于陶瓷体;下极柱22嵌入陶瓷体内的外形为上部的圆柱、中部的圆锥台与圆柱,下部的圆柱或圆柱筒形成的直径逐渐变大的形成,下极柱下部的圆柱或圆柱筒的下端面外露于陶瓷体。
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上极柱底部的圆柱筒侧壁上开有两个对称的气孔。
具体制作简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宝林,未经吕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21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