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窗帘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0911.2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0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妍;季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奉贤中学 |
主分类号: | A47H5/02 | 分类号: | A47H5/02;H02N6/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陈伟勇 |
地址: | 2014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窗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
背景技术
窗帘可以调节室内光线,但是使用时需要人们人为的去打开和关闭窗帘,使用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根据红外遥控技术,发明了红外遥控式的自动窗帘,虽然这类自动窗帘使用时不用走近窗边,但还是需要人们手动短程控制窗帘的开关。另外,自动窗帘需要通电,通常窗户边都不设插座,造成电源线的布线繁琐,安装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窗帘,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自动窗帘,包括一窗帘主体,所述窗帘主体通过一连接件连接一窗帘轴,所述连接件连接一控制连接件移动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一感应光强的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窗帘轴下方与阳光照射的一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光敏传感器检测外界光强,并将光强信号传送给控制模块,白天外界光强较强,控制模块通过控制连接件,打开窗帘主体。夜晚外界光强较弱,控制模块通过控制连接件,关闭窗帘主体。控制模块根据光强信号来控制连接件的移动,进而控制窗帘主体的开闭,实现自动开关窗帘主体的目的。
所述自动窗帘还包括一用于供电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可以包括一与市电连接的电源接口。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源接口与市电连接,采用市电为本实用新型供电。
所述电源模块还可以包括一电池。所述电池可以采用一纽扣电池。当电池没电时,易于更换。
所述电池也可以采用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连接一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光能,为蓄电池充电,节能环保。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通过一连接杆固定在所述窗帘轴下方。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窗帘主体上。便于太阳能电池板吸收更多的光能。
所述控制模块还连接一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模块。本实用新型通过通信模块与外界设备通信,外界设备可以远程控制本实用新型关闭或打开窗帘主体。
所述通信模块可以采用一无线局域网架构的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和外部设备组网,形成小范围数据传输,可有效节约成本,且干扰小。
所述通信模块可以采用基于3G网络模块为架构的无线通信模块。3G网络模块技术成熟,且覆盖范围广泛,本实用新型与外部设备的传输利用现有的3G网络技术,可有效节约成本,且传输数据高效快速。
所述控制模块还连接一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的摄像头朝向所述窗帘主体。摄像装置进行摄像,并将摄像信息传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摄像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送给外界设备,使用者通过外界设备就可以实时监控窗帘主体的使用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还连接一模式选择开关。使用者通过模式选择开关可以手动控制窗帘开闭或自动控制窗帘开闭。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根据外界光强,自动开关窗帘主体的功能;采用太阳能技术,节能环保;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可远程控制窗帘主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帘主体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窗帘主体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2、图3,自动窗帘,包括窗帘主体1,窗帘主体1通过连接件连接窗帘轴2,连接件连接控制连接件移动的控制模块3,连接件和控制模块3可以采用现有的红外遥控式自动窗帘的结构。控制模块3的控制端连接光敏传感器31,光敏传感器31设置在窗帘轴2下方与阳光照射的一侧。优选光敏传感器31设置在窗帘轴2下方。本实用新型通过光敏传感器31检测外界光强,并将光强信号传送给控制模块3,白天外界光强较强,控制模块3通过控制连接件,打开窗帘主体1。夜晚外界光强较弱,控制模块3通过控制连接件,关闭窗帘主体1。控制模块3根据光强信号来控制连接件的移动,进而控制窗帘主体1的开闭,实现自动开关窗帘主体1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奉贤中学,未经上海市奉贤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0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