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涵道风扇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0656.1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68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许群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群伟 |
主分类号: | B64D29/00 | 分类号: | B64D2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7 | 代理人: | 胡朝阳;孙洁敏 |
地址: | 518054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涵道风扇,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散热性能好的涵道风扇。
背景技术
涵道风扇由一涵道和包在涵道内部的风扇构成。在同样功率消耗下,涵道风扇较同样直径的孤立螺旋桨,会产生更大的拉力。同时由于涵道的环括作用,其结构紧凑、气动噪声低、使用安全性好,因此作为一种推力或升力装置,被应用于飞行器设计当中。例如:直升机的涵道尾桨,定翼飞机机翼或机身内融合涵道风扇增升装置等。
现有的涵道电机的散热主要是通过电机表面向外散热,电机的内部空气基本流动是紊乱的,在电机运转是转子的热量只能通过内部的少量流动的热空气散热,因而散热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涵道风扇电机主要通过电机表面散热,散热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涵道风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涵道风扇,包括涵道外壳、置于涵道外壳内的主风叶、前端固定在涵道外壳内且与主风叶连接的电机和一套住电机后端的尾椎,所述主风叶与电机之间还连接有一与所述主风叶一起转动的离心风叶,所述尾椎的后端设置有一供电机进线的导线管,所述导线管包括一与所述尾椎内部相通的导线槽和设置在所述导线管外侧壁上且与所述导线槽相通的入气孔。
所述离心风叶与所述电机前端之间还设置有一与所述离心风叶配套的导流翼。
所述导流翼的前端四周设置有突出的风叶围柱,所述离心风叶收容在所述风叶围柱围住的空间内,且所述导流翼的前端设置有围于所述风叶围柱内的导流孔。
所述电机的后部设置有后出轴,所述后出轴上设置有一轴向力保护器。
所述涵道外壳在所述主风叶位置处设置有向涵道外壳内壁倾斜凹陷的同心环状降涡阻部,且所述倾斜方向与主风叶的风向一致。
所述涵道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导气环。
所述涵道外壳内设有一连接在涵道外壳内壁上的电机固定部,且所述电机固定部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电机外壳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电机固定部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电机通过其外壳前部的外螺纹与电机固定部内壁的内螺纹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部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涵道风扇内增设离心风叶和在尾椎上设置带入气孔的导线管,从而在涵道风扇工作时,离心风叶与主风叶一起旋转,从而在涵道风扇内形成负压力,冷空气由导线管上的入气孔经导线槽进入尾椎内部,从而进入电机内部,形成主动性的强制风冷,不再主要依靠电机表面散热,而且强制风冷的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涵道风扇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中A处降涡阻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流翼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发明涵道风扇包括涵道外壳1、主风叶2、离心风叶3、导流翼4、电机5、轴向力保护器6、尾椎7和导线管8。其中,
主风叶2收容于涵道外壳1内,其与电机的转轴连接且连接在电机5的前部,以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在主风叶2的前端设置有一整流罩21。
离心风叶3设置在主风叶和电机之间,其同样与电机的转轴连接,从而随主风叶旋转而旋转。离心风叶3主要用于在涵道风扇内产生向内的负压力,以吸进外部空气风冷电机。
导流翼4与离心风叶3配套,其连接在电机5的前端,主要用于结合离心风叶产生负压力。导流翼的前端四周设置有突出的风叶围柱41,所述离心风叶收容在所述风叶围柱围住的空间内,且所述导流翼的前端设置有围于所述风叶围柱内的导流孔42,所述导流翼与所述电机之间可以用螺丝连接也可以和电机端面作为一个整体。此结构可以安装在电机挡板的内侧,即离心风叶和导流翼置于电机的内部。
电机5主要用于驱动主风叶和离心风叶旋转,其外壳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机与涵道外壳的外螺纹(图中未示出)。电机的后部设置有后出轴52,后出轴上连接有一轴承垫片或止推轴承53。
由于涵道风扇的电机轴向需要承受比较大的轴向力,电机的转速比较高通常达20000rpm~70000rpm,一般电机使用球轴承,以获得良好的同心转动和高速性能,轴向力的承受能力有限。而该种安装方式电机前端的轴承需要承受所有的轴向力,会造成前端轴承的较后端轴承磨损严重,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电机的后出轴52上连接一轴向力保护器6从而可以将轴向力分担给前后两轴承,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当使用止推轴承时,还可以把所有的轴向力传递到电机的后盖,进一步延长轴承的使用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群伟,未经许群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06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