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冷却水管的布置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0232.5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6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郝晖;丁勇;杨安志;金吉刚;张振兴;赵瑞坡;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水管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结构布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舱冷却水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水箱、左纵梁、发动机和连接发动机冷却通道与所述水箱的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部;通过一个冷却水管的结构布置,使车辆发动机舱的布置更加喜欢紧凑。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作为一个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正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小型和微型汽车,越来越受到城市用户的青睐。车小但乘座空间不能小,发动机舱的紧凑布置在车辆整体尺寸减小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乘用空间。如公开号为CN127804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部件布置结构,该布置结构通过将发动机汽缸盖的不同部件设置在尽可能最低的位置,使安装发动机顶部尺寸尽可能地紧凑,并且确保在发动机的顶部部分和车辆部件之间的敞开空间,使发动机布置在驾驶座位底下。该种布置结构只适用于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上面的型式,并且其上部空间是通过改变发动机汽缸盖和进气歧管的位置布置来获取的,需对发动机进行更动,因而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而且其通用性较差。
在现有微型车的发动机舱中,由于发动机与左纵梁间隙过小,而且发动机与冷却水管距离最小的是发动机皮带。由于发动机皮带在行驶过程中会有跳动,需要与冷却水管保证足够的间隙。目前我们常用的冷却水管不能满足此布置要求。因此,需要一种发动机冷却水管的布置结构,在不改动发动机结构设计的情况下,满足发动机与冷却水管的间隙要求,不会因发动机皮带的跳动损坏冷却水管,实现发动机舱的紧凑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冷却水管的布置结构,其通过一个连接管对冷却水管进行位置固定,使发动机冷却水管避开与发动机皮带接触,满足发动机舱布置的紧凑结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车用冷却水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水箱、左纵梁、发动机和连接发动机冷却通道与所述水箱的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部;所述冷却水管包括一端与所述水箱连接的水管前段、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冷却通道连接的水管后段以及连接在所述水管前段和水管后段另外一端之间的水管连接管;所述水管连接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上,所述水管连接管包括圆管状的连接管本体和位于所述发动机底部最近处的一个连接管偏位段。通过水管连接管固定冷却水管,避免冷却水管的晃动;通过水管连接管上的连接管偏位段设置使冷却水管以及水管连接管本身与发动机下端保持一定的间隙,避免与发动机皮带发生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偏位段的截面积与所述连接管本体的截面积相等。将水管连接管中间段设置成偏位,但保持其流通面积相等,保证发动机冷却系的正常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偏位段位于所述水管连接管的中间。将连接管偏位段设置在水管连接管的中间,保证水管连接管的两端与冷却水管的正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它还包括一个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管偏位段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上。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支脚连接在所述连接管偏位段的上平面上。通过固定支脚对水管连接管进行固定,避免冷却水管的晃动;将固定支脚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偏位段上,使水管连接管的固定更加可靠,并且将固定支脚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偏位段上平面上,可以使水管连接管下沉,与发动机下端留出更多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简单,实施成本非常低;
2、 位置调整更加灵活,实现更加紧凑的发动机舱布置,增加更多的乘坐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水管连接管和固定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视图;
图4为图2的B向视图;
其中,水管连接管1、连接管本体101、连接管偏位段102、固定支脚103、水管前段2、水管后段3、水箱4、左纵梁5。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0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塞杆电镀连接屏蔽套
- 下一篇:数控平旋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