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20006.7 | 申请日: | 2011-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5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高亚甫;张波;韩志航;王佳;刘喜超;魏淑虹;罗明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C15/22 | 分类号: | G21C15/2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易钊 |
| 地址: | 51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电站 连接 余热 排除 系统 回路 管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
背景技术
一回路是指压水堆核电站中的冷却剂回路,死管段指核电站内与一回路直接相连的部分管道,由于在正常运行期间被两端的隔离阀或逆止阀隔离,内部流体处于静止状态,称之为“死管段”。传统的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引管段1的形状如图1所示,该管道中水的流速过快,一回路的热量很容易传递到隔离阀上,导致隔离阀温度较高。死管段中的水会被一回路侧隔离阀加热蒸发产生蒸汽相,同时在余热排除系统侧又会被冷却。从而在“死管段”内形成汽-水两相,产生明显的汽水界面,导致管道、阀瓣、阀座发生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一回路侧隔离阀温度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该管道上设有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一隔离阀与所述一回路之间设有引管段,所述引管段包括:与所述第一隔离阀连接的“几”字形的第一引管、连接所述第一引管与所述一回路的第二引管,所述第一引管与所述第二引管之间有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中,所述第二引管包括与所述第一引管连接的第三引管、与所述第三引管连接的第四引管,所述第三引管与所述第一引管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中,所述第四引管为带有拐角的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中,所述第二引管还包括连接所述第四引管与所述一回路的第五引管,所述第五引管与所述第四引管之间的夹角为135°。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中,所述第一隔离阀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引管上设有两个连接所述第一隔离阀的第六引管。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中,该管道上还设有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一隔离阀与所述第二隔离阀之间设有死管段,所述死管段通过引水接管与安注箱连通。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引管段增大水在引管内的流动时间,增大了散热量,降低了水的温度,同时还能降低引管中水的流速,第一隔离阀前第五引管中水的流速降为零,形成“水封”,水与第一隔离阀之间不存在对流换热,传热较慢,第一隔离阀温度低,死管段中的水不会被加热至产生蒸汽,死管段内部的管道、阀瓣、阀座不会产生腐蚀,减少了维修量,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引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引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的管道用于连接余热排除系统和一回路,该管道上设有第一隔离阀2和第二隔离阀3,第一隔离阀2靠近一回路,温度较高,第二隔离阀3靠近余热排除系统,温度较低。第一隔离阀2和第二隔离阀3之间设有死管段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隔离阀2和第二隔离阀3设置有两个,死管段4也有两段。
如图3所示,第一隔离阀2与一回路之间设有引管段5,其包括:第一引管51和第二引管52。第一引管51连接第一隔离阀2和一回路,第二引管52连接第一引管51和一回路。第一引管51和第二引管52之间有夹角。第二引管52包括第三引管53、第四引管54、第五引管55、第六引管56。第一引管51为“几”字形管道,通过平行设置的两个第六引管56与第一隔离阀2连接。第五引管55连接一回路,第四引管54为带有拐角的管道,本实施例中的拐角为90°,但不限于90°。第四引管54与第五引管55连接,两者的夹角为135°。第三引管53连接第一引管51和第四引管54。第三引管53与第一引管5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80°-100°之间,第三引管53与第一引管51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一回路中较高温度的水依次经过第五引管55、第四引管54、第三引管53、第一引管51,汇集在第六引管56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00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