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引擎水冷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19556.7 | 申请日: | 2011-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5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吴崇献;白荣修;林冠旭;萧忠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5/10 | 分类号: | F01P5/10;F02F1/14;F02F1/4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引擎 水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水冷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水冷式机车引擎的水冷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一般车辆而言,其引擎必须设有冷却装置以使引擎不致于产生过热情形,而可以因此持续正常运作,一般引擎的冷却装置又可分为空(气)冷式与水冷式二种。
以水冷式引擎为例,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其分别为习知引擎水冷装置立体图、及系统图。习知水冷引擎装置主要包括有一引擎、一流量分配阀30、一水泵40、及一散热器41。图1所示的引擎包括有一汽缸头10与一汽缸体20,二者是相组装结合。汽缸头10包括有一汽缸头水道11、一汽缸头入水口12、及一汽缸头出水口13,汽缸头入水口12与汽缸头出水口13皆与汽缸头水道11连通。
汽缸体20包括有相连通的一汽缸体水道21、及一汽缸体入水口22。流量分配阀30包括有一阀入口31、一第一阀出口32、及一第二阀出口33,其中阀入口31透过连接管42连通至水泵40,第一阀出口32透过连接管43连通至汽缸头入水口12,第二阀出口33透过连接管44连通至汽缸体入水口22。汽缸头10的出水口13透过连接管45向外连通至散热器41。散热器41与水泵40之间以连接管46连通。
受散热器41冷却后的低温冷却水经水泵40的加压机械作用被输送到流量分配阀30,依据流量分配阀30的分配以各自的流量分别进入汽缸头10与汽缸体20。两道冷却水在汽缸头水道11与汽缸体水道21运行,最后会合并由汽缸头出水口13流出引擎,再经连接管45流回散热器41,重复一冷却循环。
然而,上述的设计配置存在有数项缺失,即流量分配阀30与汽缸体20之间需另设连接管零件,供冷却水传输,不仅增加整体水冷装置的零件数量,亦增加流阻,影响散热效能,并非十分理想。此外,流量分配阀30尚需另设固定机构,避免其晃动,进而造成零件间相互撞击而导致损坏,亦非十分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间。
创作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创作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引擎水冷装置,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引擎水冷装置,以能减少整体水冷装置的零件数量,降低流阻,提升散热效能;且亦能省略流量分配阀的固定结构,增加装配的容易性,省时省人力。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引擎水冷装置包括有:一引擎、一水泵、及一流量分配阀。引擎包括有相互结合的汽缸头、及汽缸体,汽缸头具有一汽缸头入水口,汽缸体具有一汽缸体入水口。流量分配阀包括有一阀入口、一第一阀出口、及一第二阀出口,阀入口连通至水泵,第一阀出口连通至汽缸体入水口,而第二阀出口连通至汽缸头入水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流量分配阀是直接锁固于汽缸体的汽缸体入水口处。
本实用新型可更包括有一防漏件,防漏件可夹设于流量分配阀的第一阀出口与引擎的汽缸体入水口之间,以可防止上述二零件连接处的冷却水渗漏。上述防漏件可为一垫片、或其它等效的结构件。
本实用新型可更包括有至少一锁付件,锁付件可用以将流量分配阀直接锁固于汽缸体的汽缸体入水口处,以可将流量分配阀锁固于引擎的汽缸体上,当然流量分配阀也可采用焊接、铆接、或其它等效的固定方式固定于汽缸体上。上述锁付件可为一螺栓、或其它等效的结构件。
上述流量分配阀、及防漏件可相对应分别贯设有至少一通孔,以可供锁付件依序穿设流量分配阀、及防漏件的通孔,再锁固于汽缸体的汽缸体入水口处。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引擎水冷装置立体图。
图2是习知引擎水冷装置系统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水冷装置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水冷装置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水冷装置系统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汽缸头 11 汽缸头水道
12 汽缸头入水口 13 汽缸头出水口
20 汽缸体 21 汽缸体水道
22 汽缸体入水口 30 流量分配阀
31 阀入口 32 第一阀出口
33 第二阀出口 40 水泵
41 散热器 42,43,44,45,46 连接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95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