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安装定位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19061.4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1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罗昆;吴峻;张兴华;周文武;曾晓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3/06 | 分类号: | B60L13/06;G01B21/16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周长清 |
地址: | 410073 湖南省长沙市砚瓦池正街4***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悬浮 间隙 传感器 安装 定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中低速磁浮列车领域,特指一种用于安装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中低速磁浮列车是一种依靠电磁力实现无接触悬浮的车辆系统,它依靠传感器提供的电磁铁与轨道之间的间隙信号来调整、控制车辆悬浮间隙,因此悬浮间隙传感器安装定位的准确性、可靠性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现有技术中,悬浮间隙传感器采用紧定螺钉2锁紧,参见图1和图2所示,悬浮间隙传感器1通过电磁铁极板3上的安装导槽安装在电磁铁4的端部,并通过紧定螺钉2锁紧。该安装结构存在以下不足:(1)、电磁铁极板3上的安装导槽为矩形导槽,因此磁浮列车的悬浮间隙传感器为双面定位,其对电磁铁极板3上安装导槽的安装面以及悬浮间隙传感器1的安装面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导致加工费时费力、成本增加;(2)、悬浮间隙传感器1的安装互换性差;(3)、悬浮间隙传感器1外壳材料为硬铝,紧定螺钉2由于车辆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很容易松脱或错位,使悬浮间隙传感器1的固定不稳定可靠,可导致信息检测不准确,影响磁浮列车的悬浮稳定性,给车辆运行带来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定位可靠、适应性广的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安装定位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安装定位结构,包括开设于电磁铁极板上用于装设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安装导槽,所述安装导槽为楔形导槽,所述楔形导槽内装设有用于压紧悬浮间隙传感器以实现可靠定位的楔形块,所述楔形块的楔形边与楔形导槽的楔形边滑设配合,所述楔形块的楔形边与楔形导槽的楔形边能实现自锁,楔形块通过锁紧螺钉与电磁铁极板预紧连接并自锁。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磁铁极板上对应于楔形导槽的位置处设有一个以上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楔形导槽相连通,所述楔形块上设有一个以上螺纹通孔,所述锁紧螺钉穿设于所述通孔和螺纹通孔内将楔形块预紧;或者在所述电磁铁极板上开设矩形槽,传感器安装面加工成楔形面。
所述悬浮间隙传感器支撑于所述楔形块上,楔形块的顶面与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底部安装面配合。
所述楔形导槽的深度小于楔形块的厚度。所述楔形导槽的斜面与楔形块的斜面角度可以实现自锁。锁紧时楔形导槽与楔形块之间仍保持一定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安装定位结构采用相互配合的楔形导槽和楔形块,通过调节连接电磁铁极板和楔形块的螺钉即可以调节楔形块,使其相对于楔形导槽产生移动,楔形导槽斜面与楔形块斜面自锁并将悬浮间隙传感器压紧,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楔形导槽安装面、悬浮间隙传感器安装面的加工精度要求可相应降低,且定基准面只有一个,使加工省时省力,成本降低。楔形导槽斜面与楔形块斜面可以实现自锁,因此车辆运行过程中即使有震动,锁紧螺钉松动,楔形块也不会松脱,使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固定可靠,保证其信息检测准确,使磁浮列车的悬浮稳定,且可适应不同规格的悬浮间隙传感器,使其互换性增强。锁紧时楔形导槽与楔形块之间仍保持一定的间隙,可保证悬浮传感器定位稳定可靠,同时保证拆卸方便锁紧螺钉。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悬浮传感器的立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悬浮传感器的安装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悬浮传感器的立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悬浮传感器的安装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楔形块与锁紧螺钉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楔形块与锁紧螺钉的连接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悬浮间隙传感器;11、底部安装面;2、紧定螺钉;3、电磁铁极板;31、楔形导槽;32、通孔;4、电磁铁;5、楔形块;51、螺纹通孔;6、锁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90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公交车自动感应扶手
- 下一篇:一种纯电动车结构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