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路板网印治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19013.5 | 申请日: | 2011-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9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郎;黄俊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联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41F15/20 | 分类号: | B41F15/20;H05K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王月玲;武玉琴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板 网印治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板网印治具,且特别涉及一种用以固定软性印刷电路板的治具。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所使用到的电子产品,其内部必定装置有若干电路板。电路板又可分为细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及用途,其中,软性印刷电路板恰可符合时下电子产品轻薄短小所需的趋势。于诸多电路板制造方法中,尤以软性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技术较为困难。软性印刷电路板于制造过程常遭遇到印刷油墨厚度不均、电路板局部积墨、印刷网板与电路板发生沾粘等,上述各种不良的制造方法现象皆会影响到后续制造方法的效率以及最终产品的可靠度成功率。
目前的软性印刷电路板于网印制造方法中,固定软性印刷电路板于网印机台面的方法,可略分为双面胶贴及真空吸附两种方法。印刷过程极易发生印刷网板粘板的现象,需额外贴附双面胶于网印机台面,但固定的效果有限。当使用真空吸附时,因网印机台面的吸气孔数量有限,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各处的吸附强度不同,使得软性印刷电路板因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局部表面凹陷,造成积墨的现象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路板网印治具,特别是一种用以固定软性印刷电路板的治具。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路板网印治具,其包括:一治具底板、多个导流沟槽及多个吸气孔。治具底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每一个导流沟槽成形于治具底板的第一表面,导流沟槽呈棋盘式纵横交错结构,并且互相垂直交叉。每一个吸气孔设置于治具底板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且吸气孔贯穿治具底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路板网印治具,其包括:一治具底板、多个导流沟槽、多个吸气孔及多个凹槽。治具底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每一个导流沟槽成形于治具底板的第一表面,导流沟槽呈棋盘式纵横交错结构,并且互相垂直交叉。每一个吸气孔设置于治具底板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且吸气孔贯穿治具底板。每一个凹槽设置于治具底板的第二表面,且凹槽位置与吸气孔位置相互错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路板网印治具,通过此电路板网印治具加以固定软性印刷电路板于网印机台面。通过导流沟槽及吸气孔的结构,提升软性印刷电路板于网印过程中的平整度与均匀度。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减少软性印刷电路板于生产流程的失败率,进而增加最终产品的良率及可靠度。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一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俯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1B为实施例一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仰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使用状态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4A为实施例二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俯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4B为实施例二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仰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使用状态立体分解示意图一;
图6为实施例二的电路板网印治具使用状态立体分解示意图二;
图7为实施例二的电路板网印治具立体图;
图8A为图7的A-A剖面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软性印刷电路板下陷至凹槽的示意图;
图8C为图8A的软性印刷电路板下陷至凹槽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
M电路板网印治具
1治具底板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定位孔
2导流沟槽
3吸气孔
4凹槽
5网印机
51真空吸孔
52挡块
6软性印刷电路板
61电子零件
62工具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A及图1B,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路板网印治具的俯视角度的立体图以及仰视角度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电路板网印治具M包括:一治具底板1、多个导流沟槽2及多个吸气孔3。
首先,取一长方形塑胶平板,但不限定,也可为合成纤维平板或木质平板。板材的长宽尺寸大小视需要而定,而厚度约为3mm至10mm之间,以此板材作为治具底板1。治具底板1具有一第一表面11及一第二表面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联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嘉联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90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排气系统吊挂机构
- 下一篇:液压弯管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