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打气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18360.6 | 申请日: | 2011-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51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应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华涛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33/00 | 分类号: | F04B33/00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卞华欣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气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气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手动打气筒,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单向阀,当拉杆往上提时,此时装在拉杆下端的皮碗收缩,空气即从气筒盖上的小孔进入,有的没有孔,空气则是从拉杆与盖的间隙较大处进入,空气进入气筒内,这时将拉杆往下压时,皮碗扩张而贴紧气筒内壁将空气往下压,气体只能从气筒底部一个小孔眼顶上小铁珠,有的是用小铁片代替小铁珠,气体顺着皮管进入轮胎的气门,而当第二次将拉杆往上提时,皮碗再度收缩,此时小铁珠落下,关闭小孔,使第一次还没有完全注入轮胎内的空气,不会因此而被抽出,如此往返循环。
专利号为CN96210072.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双向打气的打气筒,主要由橡胶薄片、固定卡片、O型密封圈、进气孔、筒体、拉杆、筒盖、薄托片、连接头、单向出气阀、密封垫块、打气针、连接头盖所组成,当拉杆在筒体内往复运动时,受压空气就会从O 型密封圈同骨架的上面间隙或下面间隙流入拉杆内腔,经拉杆顶部、单向出气阀从打气针流出,从打气筒打出的气体通过单向出气阀直接压出进入需要充气的装置中,这样结构的打气筒在只是在底部设置一个进气孔,打气的时候进出气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进出气效果好的打气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一种打气筒,包括本体、内圈、内管、把手,本体内部构成容置腔,本体上端面设置有开口,把手穿过本体上端面的开口,把手与内圈通过内管连接,内圈设置于容置腔内,把手还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内圈为中空的圆柱体,内圈上端面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内圈下端面设置有第二通孔、第四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对应,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对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内圈胶片。
其中 ,还包括第二内圈胶片,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之间设置有导向条,第二内圈胶片中部有一小孔,第二内圈胶片通过小孔套设于导向条。
其中 ,还包括内圈密封圈,内圈周壁设置有凹槽,内圈密封圈设置于凹槽内,内圈密封圈的直径大于内圈直径。
其中 ,本体包括上盖和筒体,筒体设置开口端,上盖与筒体开口端螺接,筒体和上盖构成容置腔。
其中 ,还设置有防漏气圈,防漏气圈套设于内管上部,防漏气圈与上盖内壁相抵。
其中 ,内管包括小内管、大内管,小内管一端与把手连接,另一端与内圈连接,大内管一端与把手连接,另一端与内圈连接,大内管开设有空腔,小内管设置于大内管的空腔内。
其中 ,本体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表面设置有防滑条。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一种打气筒,包括本体、内圈、内管、把手,本体内部构成容置腔,本体上端面设置有开口,把手穿过本体上端面的开口,把手与内圈通过内管连接,内圈设置于容置腔内,把手还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内圈为中空的圆柱体,内圈上端面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内圈下端面设置有第二通孔、第四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对应,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对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内圈胶片,本实用新型进出气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右视图。
图4是图3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内圈结构示意图。
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中包括:
1——本体 2——内圈
3——内管 31——小内管
32——大内管 4——把手
5——上盖 6——容置腔
7——进气口 8——出气口
9——防漏气圈 11——内圈密封圈
12——凹槽 131——第一内圈胶片
132——第二内圈胶片 141——第一通孔
142——第二通孔 143——第三通孔
144——第四通孔 15——导向条
16——底座 17——筒体
19——固定栓 。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华涛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华涛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83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泵噪声隔噪装置
- 下一篇:混合动力水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