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14857.0 | 申请日: | 2011-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5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薛志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24;H01R4/24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万学堂;曾海艳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结构 使用 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多利用焊接技术,如手焊将复数缆线焊接于端子的一末端如焊接部上,以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若焊接时的焊料过多,易使过量焊料溢出而导致数条缆线之间的相互传导呈现短路现象;反之,若焊料太少,则不足以电性连接缆线与焊接部,易造成断路状态。
由于目前连接器的尺寸设计趋向轻薄短小,连带端子尺寸需更纤细及端子间的排列间隔(Pitch)更为狭小,这使缆线与端子间的焊接趋于困难,因此相关的技术工艺必须提升,否则无法解决上述焊接问题。此外,以人工施行焊接作业,不仅需耗费相当的人力及工时,且人工焊接的失误率高。虽然己有已知技术揭露一种绝缘刺破连接(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IDC)技术,试图根本解决上述缆线与端子间的焊接问题,但并未考虑到端子结构必须稳固的定位于电连接器,特别是端子与缆线间的IDC卡合易于松动的问题仍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可快速地将电缆芯线稳固的固定于端子,进而解决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以稳固支撑端子结构于电缆连接器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特别是适用于一种序列高阶附加技术接口(SATA)连接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端子结构包括具有接点部的弹性臂,以及自弹性臂一端延伸并以特定角度弯折而成的支撑部,且支撑部具有一对第一刺破片及形成于第一刺破片之间的第一刺破夹槽。弹性臂连接支撑部之处的宽度大于接点部宽度,且支撑部宽度大于或等于接点部宽度。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端子结构还包括缆线,用于连接支撑部且缆线包覆芯线,以供第一刺破夹槽刺破缆线与芯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上述端子结构以及绝缘本体。端子结构具有一缆线,该缆线分别与第一刺破夹槽及/或第二刺破夹槽卡合,以形成电性连接,且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插槽以供端子结构插接,使端子结构的接点部对应伸入绝缘本体内。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可以解决已知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并且稳固支撑端子结构于电缆连接器上。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端子结构的立体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图1B中沿着A-A’剖面线的电缆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D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的爆炸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端子结构的立体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C是本实用新型图2B中沿着B-B’剖面线的电缆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D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的爆炸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一视角的端子结构的立体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端子结构的侧视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有一缆线卡制块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有另一缆线卡制块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A,其显示一种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最佳实施例的端子结构100a,包括弹性臂102、支撑部104及分别连接弹性臂102与支撑部104连结部118。弹性臂102具有形成圆弧状的接点部106及位于弹性臂102侧缘至少一固定部114,且支撑部104自弹性臂102一端延伸并以一特定角度弯折而成。支撑部104更具有一对第一刺破片110及第一刺破夹槽108形成于该对第一刺破片11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48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