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9663.1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7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武;李爱芬;李涛;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赞坚;曹志霞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拉筋式 平板 生物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生物反应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科研和生产上所使用的传统玻璃内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缺点为使用寿命短、不耐用。由于生物放应器在使用时水位高、压强大,往往在使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玻璃分隔拉条与前后玻璃板粘结处的玻璃胶容易发生脱落,从而导致整个反应器破裂。不易放大,或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应系统。中试或规模化生产需要一定体积的培养系统,而前后只是由一定尺寸大小的整块玻璃平板粘合而成的反应器单元其培养体积小;若是将上述多个反应器单元粘合在一起,只是在相邻反应器单元形成一个液体流动的部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贯通的整体结构。此外,传统的玻璃内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采用外加固定式,其加固结构复杂,外用加固材料较多,遮挡光线并影响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其中包裹金属的内置“拉筋”,通过在玻璃平板反应器中引入不锈钢结构,以增强平板反应器的强度,同时减弱由于玻璃胶质量、寿命引起的反应器破裂问题。此外,本实用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可将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串联扩大且可长久使用的设计模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包括一封闭式透明反应器装置,所述封闭式透明反应器装置由多个串联且相互连通的独立反应器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反应器单元由玻璃前板、后板、侧板及底板粘合而成,形成一生物反应空间;相邻反应器单元之间通过由拉筋前撑板、拉筋后撑板及中间拉筋构成的“工”字型拉筋组件连接,其中,相邻反应器单元的前板部分粘合于所述拉筋前撑板的同一侧面,后板部分粘合于所述拉筋后撑板的同一侧面,侧板分别粘合于所述中间拉筋的一个侧面。
较优地,所述拉筋前撑板、拉筋后撑板及中间拉筋均为不锈钢板;所述中间拉筋的一端与所述拉筋前撑板的焊接,另一端与所述拉筋后撑板焊接。
较优地,所述拉筋前撑板及拉筋后撑板均为不锈钢板,所述中间拉筋为一上端和下端封口的不锈钢或亚克力材料和玻璃材料组合而成的扁管;所述拉筋前撑板、扁管及拉筋后板上开设若干组通孔,每组通孔中贯穿一铆钉。
较优地,还包括拉筋前加强板及拉筋后加强板;所述拉筋前支撑板、拉筋前加强板、拉筋后支撑板及拉筋后加强板均为不锈钢板,所述中间拉筋为若干不锈钢圆管;所述圆管的一端与所述拉筋前撑板焊接,另一端与所述拉筋后撑板焊接;所述拉筋前加强板及拉筋后加强板开设与所述圆管对应的若干组通孔,每组通孔及相应圆管中贯穿一铆钉。
较优地,所述拉筋前撑板包括不锈钢的第一“L”型板和不锈钢的第二“L”型板,所述拉筋后撑板与所述中间拉筋分别为不锈钢的“T”型板的底板与中间板;所述第一“L”型板、“T”型板的中间板及第二“L”型板上开设若干组通孔,每组通孔中贯穿一铆钉。
较优地,还包括一不锈钢反应器底槽,所述反应器底槽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壁分别贴住所述反应器单元的前板及后板。
较优地,所述反应器底槽设置有透明塑料软垫,位于所述反应器单元的底板与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
较优地,所述凹槽设置有若干排料口,每一排料口与一反应器单元连通。
较优地,所述排料口包括不锈钢的排料管及安装于所述排料管上的阀门,所述排料管穿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反应器单元的底板。
较优地,所述排料管的上沿低于所述反应器单元的底板或与所述反应器单元的底板平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平板光生物反应器内部引入多种形式的包裹式内置拉筋组件加固结构,能把每一反应器单元的前、后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反应器的承载能力,使得反应器具有结构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和维修方便的优点。这种反应器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整个反应器系统内的上下部分的液体都能连通流动,且容易放大到工业化级别的培养体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拉筋加固结构不会遮挡光线,也不影响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置拉筋式平板生物反应器的示意图;
图2A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一的前视图;
图2B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一的左视图;
图2C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2D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3A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二的前视图;
图3B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二的左视图;
图3C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3D为图1中拉筋组件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96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