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曳引风力能量回收发电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07936.9 | 申请日: | 2011-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4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黄茗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清宏;黄茗清 |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3/06;F03D3/04;H02J7/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郑玉洁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双***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风力 能量 回收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节能发电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曳引风力能量回收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的风力发电系统,其应用技术范畴多属一辙,即选择受风较大、风力能量较稳定的天然地理位置进行设置,故长久以来风力发电始终难以成为用电需求的主流供应者,原因在于自然风的能量形成极不稳定,大肆兴建风力发电系统所换得的代价往往不符成本效益;常见的多设于海岸或空旷高地的大型风车发电系统。
传统风力发电系统其基础装置概是:一风车,设于上述的海岸或空旷高地的适当位置处,利用该处的风力转动连接驱动一发电机,再将所发电力储备于蓄电装置,以提供给负载端的电力使用者。然其明显存在诸多缺陷,其一,风车风力发电系统受限于设置的天然环境条件因素;其二,兴建大型风车发电系统实现发电功能毕竟工程浩大,并且不利于不受风地区供电。
有鉴于上述所列不利因素,为迎接高价能源时代的来临,寻求替代能源的有效应用,并且研发技术层面可兹支援该替代能源应用的技术手段议题,相信是当下科学家们极力欲突破的瓶颈,为能替人类共生问题尽一份心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诞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风力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借助设计,达到无燃料能源依赖且可就地应用道路车辆行车产生的曳引风力发电,不受天然环境条件限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风力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借助其创新设计,达到可于同一路段中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蓄电装置结合,以辅助太阳能转换率不足的发电量缺口的目的。
一种曳引风力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其包括:一个原动器,其是一个受双向经过物体引动的曳引风力作用而转动的风叶,该原动器一端的转轴向电机箱突伸;一个发电机,装设于该电机箱内,受该原动器的转轴带动发电。
所述原动器为立式放射状风叶或立式平板风叶。所述原动器转轴与发电机转轴间设有变速器。该发电装置可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蓄电装置结合,以辅助弥补太阳能发电量的缺口。该发电装置设于道路分隔岛,受双向经过的车辆引动的曳引风力作用而转动。该发电装置设于路肩,单向受风力作动。该发电装置的原动器迎风方向设有受风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助具体的原动器设计以寻求一种无燃料能源依赖且可就地发电不受天然环境条件限制的新发电节能构思。
此外,兹就本实用新型创作的装置特征及其功效,佐以图式并例举较佳的实施例详予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的立体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2-2B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的平面构造三视示意图。
图3-3B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的使用状态平面三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电装置的使用状态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简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简易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发电装置总成 10 原动器
100 转轴 101 导流板
102 加长支柱 11 发电机
20 高(快)速道路 200 分隔岛
201 路肩围栏 30 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请配合参照图1、图2-2B、图3-3B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曳引风力能量回收发电装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率的回收物体运动中所产生的曳引风力能量。本实用新型是以高(快)速道路20行车为例,常态上来看一般道路特别是高(快)速道路20的车流量及行车速度条件,可测得其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曳引风力平均值及方向;以全球经济发展重点地区看来,建设道路及高(快)速道路的速度远不及用路需求的提升,因此连接都市与都市之间的高(快)速道路20其车流量极其稳定成长,且行车速度也必需符合高(快)速道路20的速限需求,所以一般高(快)速道路20或泛指行车速度较快的道路,行车所产生的曳引风力,无论风力、风向都远较自然风稳定,故而创作人认为该曳引风力可视为稳定能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车辆行驶中产生可以截取应用的气流能量;故本实用新型的创作主轴乃在于截取回收高(快)速道路20或铁道因车辆30行驶所产生的曳引风力能量,使其驱动原动器10,再经由该原动器10带动发电机11,而成功获得动能转换电能的具体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清宏;黄茗清,未经林清宏;黄茗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79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