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溶液成膜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07316.5 | 申请日: | 2011-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8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素风;朱光云;康春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67/00 | 分类号: | B01D67/00;B01L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液成膜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进一步了解一些物质的结构和界面性能,需要将物质制成薄膜,以便于观察和分析。目前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规模的薄膜制取装置,一般先将物质溶解,得到胶状溶液,再借助玻璃棒、表面皿等工具搅拌、铺展、遇水或其它液体变性后得到薄膜。该方法制成薄膜的成功率较低,且薄膜厚度不均匀、表面不平滑,影响数据及研究结果;同时,该方法为了保证成功率,需溶解大量原材料,既浪费原料又有可能在剩余胶状溶液排放时造成管道堵塞,难以疏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溶液成膜装置,解决了现有方法用溶液制取薄膜困难、浪费较大且厚度不均匀、表面不平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溶液成膜装置,包括底部封闭、顶部不封闭的溶液成膜滤液管道,溶液成膜滤液管道内的空腔分为两部分,上部分空腔为溶液存储槽,伸入溶液存储槽设置有手动推进器,下部分空腔内依次设置有相连通的溶液成形管道及储液槽,溶液成形管道的顶端和溶液存储槽相连通,储液槽的底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膜排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的溶液存储槽上端为空心圆柱体,下端为空心圆锥体,圆锥体尖端为一个长方形或圆形开口。
其中的手动推进器上端为实心或空心圆柱体,下端为实心或空心圆锥体,与溶液存储槽的结构相配合。
其中的溶液成膜滤液管道采用两瓣结构,通过暗锁槽对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利用较少溶液制得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薄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溶液成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动推进器,2.溶液存储槽,3.溶液成形管道,4.溶液成膜滤液管道,5.储液槽,6.膜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溶液成膜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部封闭顶部不封闭的溶液成膜滤液管道4,溶液成膜滤液管道4内的空腔分为两部分,上部分空腔为溶液存储槽2,其内填充有待成膜的溶液,伸入溶液存储槽2设置有手动推进器1,下部分空腔内依次设置有相连通的溶液成形管道3及储液槽5,溶液成形管道3的顶端和溶液存储槽2相连通,储液槽5的底部设置有膜排出口6,溶液成形管道3、储液槽5与溶液成膜滤液管道4之间的空腔内填充有用于通过反应使溶液成膜的水或反应液体。溶液存储槽2上端为空心圆柱体,下端为空心圆锥体,圆锥体尖端为一个长方形或圆形开口。手动推进器1上端为实心或空心圆柱体,下端为实心或空心圆锥体,与溶液存储槽2密合。储液槽5采用高性能滤水材料或者滤液体材料制备而成,表面光滑。溶液成膜滤液管道4采用两瓣对合暗锁槽设计,便于拆卸,方便内部表面的清洁,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本实用新型溶液成膜装置的工作过程为:缓慢推动手动推进器1,使装在溶液存储槽2中的溶液进入到溶液成形管道3中成形,然后,成形后的溶液在溶液成膜滤液管道4中遇到储液槽5中滤进来的水或反应液体,形成薄膜,并经膜排出口6压出。
本实用新型溶液成膜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利用较少溶液制得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薄膜,节约了原料、减少薄膜厚度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给研究带来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73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