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辅助汲油装置、燃油箱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06815.2 | 申请日: | 201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3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丛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14 | 分类号: | F02M37/14;B60K15/03;B60K1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郑自群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辅助 装置 燃油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指在燃油箱内部距离燃油泵较远处实现辅助汲油功能的一种辅助汲油装置、燃油箱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的燃油箱通常设计得较扁平,当燃油箱容积较大时,燃油箱底面就较大,如果燃油泵因车身结构限制不能位于燃油箱底面的中央位置时,就会出现当车辆上下坡时燃油泵吸不到油的情况。为避免此问题,通常需要在油箱的另一侧增加一个辅助汲油点。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当有排气管或传动轴由燃油箱底部穿过时,燃油箱往往被设计成“马鞍形”,“马鞍形”燃油箱分为主副两个区,为了使主副区的燃油都能得到利用,通常的做法是分别在主副区各设置一个燃油泵,即双油泵方案;或者是在主油区设置一个燃油泵,而在副油区设置一个辅助支架,即主油泵加辅支架方案。但这两个方案都需要在燃油箱设置两个油泵支架,成本较高。当副油区不是很大时,显然不经济。此种情况下,采取仅在副区增加一个辅助汲油点的方案显然比较合理,但辅助汲油点的固定是个难题。
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燃油泵储油罐上增加金属臂,传输管固定在金属臂上,辅助汲油点通过较硬的传输管伸向远端。
现有解决方案的缺点:一、燃油泵储油罐需要专门开发,增加成本;二、远端汲油点处于浮动状态,在车辆颠簸运动状态可能工作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辅助汲油装置、燃油箱及汽车,所述辅助汲油装置结构简单,不需要改变燃油泵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辅助汲油装置,用于燃油箱的辅助汲油,所述燃油箱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燃油泵和与所述燃油泵连接的主汲油点,包括: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固定件;
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的弹簧钢丝;
所述弹簧钢丝的另一端设置有被所述弹簧钢丝的弹力压在所述燃油箱下底面的辅助汲油点;
所述辅助汲油点通过辅助输油管与所述燃油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
焊接于所述外壳内部上表面的销钉,所述销钉的杆部伸向所述燃油箱的内部;
与所述销钉的杆部相互配合从而被卡住的弹簧卡座;
其中,所述弹簧钢丝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弹簧卡座上。
优选的,所述销钉的杆部设置有齿形结构,所述弹簧卡座上设置有卡爪;
所述弹簧卡座上的卡爪与所述销钉杆部的齿形结构相互配合从而使所述弹簧卡座被所述销钉所卡住。
一种燃油箱,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燃油泵和与所述燃油泵连接的主汲油点,还包括辅助汲油装置,所述辅助汲油装置包括: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固定件;
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的弹簧钢丝;
所述弹簧钢丝的另一端设置有被所述弹簧钢丝的弹力压在所述燃油箱下底面的辅助汲油点;
所述辅助汲油点通过辅助输油管与所述燃油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
焊接于所述外壳内部上表面的销钉,所述销钉的杆部伸向所述燃油箱的内部;
与所述销钉的杆部相互配合从而被卡住的弹簧卡座;
其中,所述弹簧钢丝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弹簧卡座上。
优选的,所述销钉的杆部设置有齿形结构,所述弹簧卡座上设置有卡爪;
所述弹簧卡座上的卡爪与所述销钉杆部的齿形结构相互配合从而使所述弹簧卡座被所述销钉所卡住。
一种汽车,包括燃油箱,所述燃油箱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燃油泵和与所述燃油泵连接的主汲油点,所述燃油箱还包括辅助汲油装置,所述辅助汲油装置包括: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固定件;
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的弹簧钢丝;
所述弹簧钢丝的另一端设置有被所述弹簧钢丝的弹力压在所述燃油箱下底面的辅助汲油点;
所述辅助汲油点通过辅助输油管与所述燃油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
焊接于所述外壳内部上表面的销钉,所述销钉的杆部伸向所述燃油箱的内部;
与所述销钉的杆部相互配合从而被卡住的弹簧卡座;
其中,所述弹簧钢丝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弹簧卡座上。
优选的,所述销钉的杆部设置有齿形结构,所述弹簧卡座上设置有卡爪;
所述弹簧卡座上的卡爪与所述销钉杆部的齿形结构相互配合从而使所述弹簧卡座被所述销钉所卡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6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出舱检修防护装置
- 下一篇:大规模固体微推力器阵列点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