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管道网的洗涤式除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5137.8 | 申请日: | 2011-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0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声;陈贤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启声;陈贤根 |
主分类号: | B01D47/00 | 分类号: | B01D4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靳荣举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洗涤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涤式除尘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带管道网的洗涤式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木家具企业或粉尘式微重粒子加工行业都设置有的除尘装置。现时比较通用的是洗涤式除尘器,它的运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水或其它液体与含尘气体的作用去除粉尘,尘粒与喷洒的水滴、水膜或湿润的器臂、器件相遇时,发生润湿、凝聚、扩散沉降等过程,因而从气体中分离出来,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由于洗涤式除尘器以水为媒介物,因此它适用于非纤维性且能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含尘气体。湿式除尘器具有投资低,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能同时进行有害气体的净化、含尘气体的冷却和加湿等优点,但由于采用了水为净化物,必须处理含泥污水,一般的洗涤式除尘器仅单纯设置有集液池来收集带尘的污水,但没有设置有效的污水收集导流装置,令污水回收效率低,容易集结于除尘器内壳,形成污垢,同时使集液池的污水处理效率低,没法得到有效地循环利用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污水回收效率高、成本低、使用范围广的洗涤式除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管道网的洗涤式除尘装置,包括淋浴洗涤装置、轻质小球装置及集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浴洗涤装置内设置有管道网。
所述管道网由纵横交错的导流管构成,喷洒的水滴被横向的导流管均匀分布成为膜状,水滴吸收了气体的尘埃后,附着于管道网上,经由纵向的导流管引流到集液池中。
所述管道网设置有两层或多层,有利于带尘气体能充分与喷洒的水滴作用并能经过管道网上有效地回收到集液池中。
所述轻质小球装置中的轻质小球与水滴浸润,并与带尘的气体撞碰,能有效地凝聚沉淀气体中的尘埃。
所述轻质小球装置设置于淋浴洗涤装置的管道网之间,能防止轻质小球随着气体飞走,同时,轻质小球被限定于管道网之间,能充分地与带尘的气体浸润、凝聚及沉淀,并通过管道网回收至集液池中。
为了使回收的污水能有效地得到净化及循环利用,所述集液池设置有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管道网的洗涤式除尘装置,淋浴洗涤装置内设置有管道网,既能起到除尘作用,又能使吸尘后的水滴有效地回收到集液池中并得到净化过滤处理,不但提高了除尘装置除尘度,而且有利于水的循环利用,既环保又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管道网的洗涤式除尘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带管道网的洗涤式除尘装置,包括淋浴洗涤装置、轻质小球装置4、轻质小球装置5及集液池,淋浴洗涤装置内设置有三层管道网,分别为管道网1、管道网2、管道网3,管道网1与管道网2之间设置有轻质小球装置4,管道网2与管道网3之间设置有轻质小球装置5。
当带尘埃气体进入洗涤式除尘装置后,进入到淋浴洗涤装置中的管道网1中分别与附着于管道网1上的水滴膜及浮动的水珠相浸润,带尘的水滴附着于管道网1中,随后随管道网1纵向的导流管回收到集液池中,同时经过第一道去尘的气体继续进入到轻质小球装置4及第二道管道网2中,轻质小球装置4释放的小球与浮动的水珠及气体结合后,附着于管道网1与管道网2上,并分别随管道网1、管道网2纵向的导流管回收到集液池中。如此重复,带尘的气体经过3道管道网及2个轻质小球装置后,得到净化除尘排放到大气中,同时,带尘的水滴通过管道网的引流也有效地回收到集液池中。集液池设有过滤装置,并定期加入适量化学剂后,使集液池具有防虫防臭效果,回收的带尘水滴经过净化也达到可进多次循环使用目的。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启声;陈贤根,未经陈启声;陈贤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51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