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心内科用吸氧鼻塞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1873.6 | 申请日: | 201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25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媛媛;王传同;郭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媛媛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赵玉峰 |
地址: | 262500 山东省青州***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科 吸氧 鼻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心内科用吸氧鼻塞。
背景技术
在临床医学中,尤其在心内科,经常使用到吸氧鼻塞,现有的吸氧鼻塞一般是顶部设有出气口,下部连有吸氧管,使用者直接将其塞入鼻腔即可。但这种鼻塞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塞体外壁光滑,在鼻腔内固定不牢固;二是对鼻腔插管的危重病人吸氧使用时,由于危重病人在吸氧的同时常通过鼻腔插胃管以补充营养,这样两个鼻孔中分别插有插管和鼻塞,致使气流不畅,呼吸困难,常出现胸闷和气短的症状;三是只能输入氧气,无法从鼻腔呼出二氧化碳,导致呼吸困难;另外,鼻塞的大小不可调,而每个患者的鼻腔大小不一致,尤其是鼻腔有一定的生理弧度,这样在固定吸氧鼻塞时,往往因为鼻塞与患者鼻腔内壁不贴合而滑出,这样无法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从而导致给氧不及时,供给不充分,容易使病人呼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供给氧气的同时可呼出二氧化碳,并且能使鼻塞与鼻腔生理弧度相适配,从而能有效防止鼻塞脱落的心内科用吸氧鼻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心内科用吸氧鼻塞,包括塞体,所述塞体的端部活动设有与氧气通道连通的吸氧管,所述塞体上设有多个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空气通道,所述塞体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塞体大小的调节装置。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塞体上的调节腔体和设置在所述调节腔体开口端的气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塞体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夹持鼻翼的弹性夹子。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塞体与氧气通道连通的吸氧管相连接,并且在塞体上设置多个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空气通道,这样不仅使危重病人可以用该鼻塞吸氧,还能使鼻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顺利通过塞体上的空气通道而排出,使患者呼吸畅通,避免出现胸闷和气短现象;通过在塞体上设置调节装置,可以用来调节塞体的大小,这样可以根据患者鼻腔的实际情况,使塞体与鼻腔的内壁相适配,增加了塞体与鼻腔内壁的接触,从而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可防止在供氧过程中塞体脱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塞体大小方便可调,从而使塞体与鼻腔内壁牢固固定,能有效防止鼻塞脱落,能使患者在供给氧气的同时呼出二氧化碳,从而避免出现胸闷和气短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心内科用吸氧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塞体;2-吸氧管;3-空气通道;4调节腔体;5-气囊;6-弹性夹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心内科用吸氧鼻塞,包括塞体1,在塞体1的端部活动设有与氧气通道连通的吸氧管2,通过吸氧管2可以将氧气经塞体1而送入患者体内。
在塞体1上设有多个空气通道3,空气通道3贯穿整个塞体1并与外部空气连通,这样通过空气通道3不仅可使危重病人用该鼻塞吸氧,还能使鼻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顺利通过塞体1上的空气通道3排出,使患者呼吸畅通,避免出现胸闷和气短现象。
在塞体1上还设有用于调节塞体1大小的调节装置。其中,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腔体4和气囊5,调节腔体4设置在塞体1上,是在塞体1上形成的环状空腔,具有一个开口端,而气囊5设置在调节腔体4的开口端,使用时,将塞体1放入患者的鼻腔内,然后根据病人鼻腔的大小通过气囊5向调节腔体4内充气,使塞体1的外壁与鼻腔的内壁相接触,从而起到固定塞体1的作用,通过这种结构可根据患者鼻腔的实际情况调节塞体1的大小,从而使塞体1与鼻腔内壁牢固固定,能有效防止鼻塞脱落。
在塞体1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夹持鼻翼的弹性夹子6,使用时,将塞体1插入鼻腔内后用弹性夹子6夹住鼻翼即可,可进一步起到固定塞体1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使塞体与鼻腔内壁牢固固定,能有效防止鼻塞脱落,使患者在供给氧气的同时呼出二氧化碳,从而避免出现胸闷和气短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媛媛,未经刘媛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18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