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01866.6 | 申请日: | 2011-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9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葛成国;毕罡;孙中义;王洛夫;江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29/02;A61B1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气囊 输尿管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用仪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
背景技术
输尿管结石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经皮肾镜顺行碎石取石和输尿管镜逆行碎石取石,上述两种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并且可以重复取石、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上处理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方法。
经皮肾镜顺行碎石取石首先要建立皮肤——肾脏的穿刺通道,通常在B超或X线引导下进行穿刺,在穿刺时,如果肾脏集合系统扩张程度不明显,临床上通常采用逆行输尿管中置入的导管注水来建立“人工肾积水”,以方便B超或X线定位。而输尿管镜逆行碎石取石则直接将输尿管作为取石通道。碎石的方法通常采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等方法。
然而通过临床研究,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输尿管导管在建立“人工肾积水”时,对B超或X线定位的效果欠佳,使得穿刺时会存在穿刺点难以选择,穿刺部位困难的问题。
2、由于目前缺乏阻止结石移动的有效手段,所以无论是采用钬激光还是气压弹道进行碎石,在结石碎石过程中,结石容易出现移动,如果结石漂移至肾盂或输尿管远端,则导致取石不完全,甚至手术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以解决现有的输尿管在临床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包括:管体和气囊,其中:
所述气囊位于所述管体外侧;
所述管体的两端通透,且其壁上被所述气囊包覆的区域内设置有通孔;
所述管体内设置有挡流板,所述挡流板将所述管体内的空间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分别为注水腔和导丝腔,其中所述注水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导丝腔两端通透。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长度刻度。
优选地,该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进一步包括:导丝,所述导丝位于所述导丝腔内。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中,在管体一端外壁设置有球囊,并且在管壁被球囊包覆的区域上设置有通孔,另外管体内部设置有导流板,并且导流板将管体1的内部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腔:注水腔和导丝腔,并且注水腔与管体上的通孔相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注水腔可以使得气囊扩张,不仅可以对肾盂进行扩张,对于肾脏不积水的经皮肾镜B超引导下穿刺提供帮助,提高了B超引导下肾穿刺成功率,并且在输尿管结石碎石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该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上气囊的扩张位置,阻挡结石,防止由于结石移位而导致手术失败。
另外,该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还可以对于经皮肾镜碎石中遇到较狭窄的肾盏颈进行扩张,有利于肾镜镜体的进入及结石的取出,防止肾盏颈撕裂出血,并且对于经皮肾镜碎石过程中出现的出血部位,还可以使用气囊进行压迫止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带有气囊的输尿管导管包括:管体1和气囊2,其中:管体1为两端通透的导管,气囊2位于管体1的前端。
在管体1壁上被气囊包裹的区域内设置有通孔3,即通孔3与气囊2内空间相连通,如图2所示。在管体1内设置有挡流板4,挡流板4将导管内的空间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分别为注水腔5和导丝腔6,其中:注水腔5与通孔4相连通,并且注水腔5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而导丝腔6的两端则为通透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18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