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00732.2 | 申请日: | 201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6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罗桂琼;林量才;李朝晖;陈学良;刘海涛;姚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9/04 | 分类号: | B61G9/04;B61G9/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孙海英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车辆 旋转 车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的牵引缓冲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
背景技术
采用铸造工艺制造的钩尾框由于存在气孔、夹杂、缩松等缺陷,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钩尾框使用寿命较低。随着铁路运输提速以及重载技术的发展,列车纵向力工况越来越恶劣,在国内新造主型货车上,锻造钩尾框已取代铸造钩尾框获得了全面的应用。
旋转钩尾框可实现不摘钩进行翻转卸货作业。常规的结构为在钩尾框的圆柱形空腔内设置转动套,转动套可在钩尾框头部的圆柱形空腔内自由转动。钩尾销穿过钩尾销托孔插入转动套和车钩尾部销孔,将车钩和转动套连为一体。再将钩尾销托装入钩尾框的钩尾销托安装槽中并进行固定。不摘钩进行翻转卸货时,由于转动套在钩尾框中可相对于钩尾框做360°旋转,车钩可以保持不动,仅钩尾框随车辆一起转动,完成不摘钩卸货作业。
目前,常规的钩尾销托安装为插销式结构,即用钩尾销托上的插销锁住钩尾销托,再将开口销穿入插销手柄的孔中将插销进行固定。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结构钩尾框的钩尾销较易脱落,造成事故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钩尾销脱落的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包括呈U型中空结构的钩尾框体,所述钩尾框体的一对U型臂两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钩尾框体的一对U型臂内侧加工有与旋转 车钩端部上的转动套活动配合的圆柱形空腔,所述钩尾框体的一侧U型臂上开设有与钩尾销托嵌置配合的钩尾销托安装槽。所述钩尾销托安装槽是由一端椭圆孔和另一端条形孔组合而成的钥匙形孔;所述条形孔末端两侧的钩尾框体上设置有一对安装吊耳,用于与钩尾销托末端的安装支耳固定联接,将钩尾销托活动嵌置在钩尾销托安装槽中。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钩尾销托与钩尾销托安装槽相互定位与配合,所述条形孔中部两侧设置有内凹槽,用于嵌置钩尾销托上对应部位的凸台。
再进一步地,为了降低钩尾框体尾部应力,所述钩尾框体的一对U型臂内侧根部弯角处设置有弧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设计的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的钩尾销托安装槽为与钩尾销托外轮廓相配合的钥匙形,通过钩尾框体上的吊耳与钩尾销托的安装支耳将钩尾销托安装于钩尾框体,在钩尾框框体的尾部弯角处设置有弧形凹槽,减小了钩尾框体尾部的应力。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装卸方便,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效地防止钩尾销脱落,避免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钩尾框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钩尾框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钩尾框体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钩尾框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包括锻造成型的U型中空结构钩尾框体1,在钩尾框体1一对U型臂头部两侧焊接有锻造成型的连接板2。钩尾框体1的一对U型臂内侧加工有 与旋转车钩5端部上的转动套7活动配合的圆柱形空腔6。为了降低钩尾框体1尾部的应力,在钩尾框体1的一对U型臂内侧根部弯角处设置有弧形凹槽1a。
钩尾框体1的一侧U型臂上设置有与钩尾销托8嵌置配合的钩尾销托安装槽3。钩尾销托安装槽3是由一端椭圆孔3a和另一端条形孔3b组合而成的钥匙形孔,条形孔3b中部两侧设置有内凹槽3c,用于嵌置钩尾销托8上对应部位的凸台8b。所述条形孔3b末端两侧的钩尾框体1上焊接有一对锻造成型的安装吊耳4,通过连接件10与钩尾销托8末端的安装支耳8a固定联接,将钩尾销托8嵌置在钩尾销托安装槽3中。
使用时,转动套7安装在钩尾框体1的圆柱形空腔6内,钩尾销9经钩尾销托安装槽3插入转动套7的转动套销孔和车钩5的钩尾销孔,将车钩5和转动套7连为一体,并可相对于钩尾框体1自由转动。车辆需要翻转卸货时,车钩5和转动套7在钩尾框体1头部的圆柱形空腔6中旋转,本实用新型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尾框可在车辆不脱钩状态下,绕车钩5纵向轴实现翻转卸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0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