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性化低成本道路路面结构化的道路和室外硬化工程在审
| 申请号: | 201110462901.9 | 申请日: | 2011-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2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 发明(设计)人: | 于天庆;于士凡;韩若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天庆 |
| 主分类号: | E01C5/10 | 分类号: | E01C5/10;E01C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30008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性化 低成本 道路 路面 结构 室外 硬化 工程 | ||
技术领域:本创造发明是关于公路及室外地面硬化工程的建设方法,特别的是涉及道路路面的构筑以及道路路面下路基的处理。
由于当代技术的飞跃以及人们生活质变,如何在工程设计上能有创造性的超越,既可以科学合理地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又可以在工程设计的同时兼而考虑到工程设计者在当今更关注生态更关注人文建设的环境下,在设计上也应有肩负社会和谐或变良世界的更高追求和使命(在工程设计时提供人性化减少破坏生态的可行措施,提供可减少对参与建设人员硬性的限制条件,提供安全有可操作性可大幅降低成本的工艺方案,提供更为宽泛的构筑工程的施工方法,提供便于拓展创造人性化及改善人们价值观的等更大价值的可能)。
现代工程技术、工具、材料等的进步,已经具备了彻底颠覆缺乏科学理念长久停滞在惯性思维认识上,对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的按传统工序筑路模式的必要条件。
要达到创造性的超越,要颠覆传统的道路构造以及构筑道路工序的模式,本发明的创造关键就是首先让道路面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结构性能(既不仅仅是让道路面层可以在垂直方向承担压力,而且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承受拉力不被破坏的结构性能)。
目前的道路建设及室外地面硬化工程,对于路面的构造做法或认识,都还没有发现路面构造层水平方向如果具备了具有承受拉力破坏的结构性能,可以给道路的构造设计和道路原土路基处理等提供极大降低工程综合性成本的可行措施以及创造人性化设计的便利。
背景技术:铺筑道路及室外地面硬化工程,无论规模及投资等等都关乎国家民生重大,如果有关于此有重大突破性创造设计,将会对国家进步及民生改善都会做出相当有益的促进,所以有必要在当今技术条件下挑战或变革传统设计思维模式和工程做法。
以道路铺筑为例,目前的设计认识主要是针对道路承受车辆过载压力计算而设计,即针对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的铺设都是以按层分步的垫层式的方式(原土层、基础层、碾压层、水稳层、初装层、铺装层、路面层)设计的,所有原土路基处理工序也都是以分层分步大面积全范围全路面碾压的方式去开展施工的(路基的原土层处理密实的方法是针对全面积整个范围的处理方式),所有路基原土层以上的人工填筑层都是采用对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工加工或加工厂级配的工程材料铺筑的,所有人工铺筑层和面层一旦破坏都很难或无法二次直接回收利用,所有人工填筑层如果弃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这种工序和工程做法,以及其技术上有关人工填筑层拌合工艺的进步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机械化的先进高效,都会随着公路的等级或质量的要求加大人工铺筑层的成本,所有人工铺筑层一旦因为其下的原土层软弱等原因导致失效,那么其道路的整体就会遭到破坏(路基以上的构造不具备抵抗塌陷破坏的结构性能),所以对于目前道路上人工铺筑层以下的原土路基,其每一处都是干系着道路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对于任何道路,从广义上认识都是指建造在原土路基之上的,所以对于原土路基的坚实程度是保证道路工程质量及耐久性的基石,但是对于全面积施工的公路,我们现在的做法很难确保每一处路基下原土的碾压或夯实都能均匀一致(有足够的承载力),所以目前的做法是选择加大投入人工铺筑层的技术措施得以达到公路的高等级质量要求,特别是对于水稳层铺筑的厚度及防止雨水渗入原土路基的工艺要求,更是成为道路坚实及耐久性的关键工序。所以导致如此,主要原因是基于目前道路的面层构造没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性能。
加大投资成本对于差异性不可避免的原土路基而言,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全范围全面积密实碾压的做法,其实很难达到理想设计的要求(目前的每一处都面面俱到的夯实碾压的处理做法不很科学合理);加大投资成本对于所有一次性人工填筑层而言,都是更多地制造了对环境破坏的因素,因为人工填筑层的集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天庆,未经于天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29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